七級浮屠塔【黑龍江省景區名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極樂寺於1921年由北方名僧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辦的寺廟。「文革」中,部分建築遭到破壞。1981年由政府撥款修復。極樂寺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築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築1800餘平方米,分四重大殿:
歷史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介 紹七級浮屠塔,位於極樂寺東,為1924年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的四十四傳弟子所建,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高約37米,布局為國內罕見,正面朝南,緊連磚建硬山式地藏殿。殿前接三間卷棚敞廳,東西兩側各設兩層塔式鐘鼓樓。塔東、南、西三面和北面三層以上開窗,余皆在外設拱形佛龕,塑以生動的羅漢浮雕31尊。殿塔相通,供奉三大佛、四菩薩七尊銅像。
視頻
參考資料
- ↑ 黑龍江,黑龍江地名與行政區劃
- ↑ 哈爾濱旅遊攻略2022,馬蜂窩
- ↑ 哈爾濱新區打卡勝地——黑龍江東北虎林園,央廣網
- ↑ 冰城海關「17條措施」全力服務哈爾濱打造向北開放之都,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