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星瓢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星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的捕食性天敵昆蟲,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藥」,在我國各地廣泛分布,俗稱「花大姐」「金龜」等。七星瓢蟲室內壽命平均80天左右,田間可存活120天以上

簡介

七星瓢蟲(學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又名七星瓢岬、七星花雞、花大姐,屬鞘翅翅目瓢蟲科,以其個體較大,色彩鮮麗而著稱。它體長7~8毫米,體寬5~6厘米。身體的北部拱起,呈半球形,因為它的形狀很象用來舀水的葫蘆瓢,所以叫瓢蟲,瓢蟲屬昆蟲。成蟲體長身體卵圓形,;頭黑色、複眼黑色,內側凹入處各有一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額外側為黃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左右兩側各有3個黑點,接合處前方尚有一個更大的黑點;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白斑;體腹及足黑色 。

七星瓢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各蟲態的發育歷期,主要受食物和溫度的影響。七星瓢蟲是遷飛性昆蟲,成蟲和幼蟲的覓食行為屬於廣域搜索與區域集中搜索行為的轉換。七星瓢蟲主要以蚜蟲為食,有時還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蟲,秋天還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廣泛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

七星瓢蟲的名稱由其鞘翅上的7個黑色斑點而來,但是其身上的斑點數量是各不相同的[1]

形態特徵

蛹:體長7毫米,寬5毫米。體黃色。前胸背板前緣有4個黑點,中央2個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後緣中央有2個黑點,兩側角有2個黑斑。中胸背板有2個黑斑。腹部第2-6節背面左右有4個黑斑。腹末帶有末齡幼蟲的黑色蛻皮。

幼蟲:七星瓢蟲幼蟲體表有一層餃堅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長到一定階段,必須蛻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繼續成長。每蛻一次皮,就增加一個齡期,幼蟲共蛻三次皮,有四個齡期。初孵幼蟲(一齡)身體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後,就聚集在原卵塊的殘殼上,約經8-12小時,開始分散取食。約兩天後,蛻皮變為二齡,此時體長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節背面兩側,出現兩個黃色肉瘤,三齡幼蟲除體長加大外,腹部第一、四兩節的背面兩側,各有一對黃色肉瘤,但第四節的肉瘤不很明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到四齡時,這兩對肉瘤都非常明顯。當幼蟲老熟時,體形變粗,最後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準備化蛹。

成蟲:體長5.2-6.5毫米,寬4-5.6毫米。身體卵圓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狀。頭黑色、複眼黑色,內側凹入處各有1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額外側為黃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白地。體腹及足黑色[2]

生活習性

食性:成蟲和幼蟲均以多種蚜蟲、木虱等為食。星瓢蟲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習性。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七星瓢蟲成蟲很容易吃掉已產下的卵塊。即使有充足的蚜蟲,它們也喜歡吃卵;幼蟲則常互相捕食。同一卵塊早孵出的個體,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大齡幼蟲常吃掉小齡幼蟲。蛹也常被成蟲和大齡幼蟲吃掉。

七星瓢蟲雖然主要是吃蚜蟲,平均每天可捕食蚜蟲80-100頭。但並不僅僅限於以蚜蟲為食。中國北京的金山腳下,在秋天蒿草和荊條上並沒有蚜蟲,七星瓢蟲成蟲卻群集其上,數量很多。經過仔細觀察和消化道解削並在顯微鏡下檢查,發現七星瓢蟲在早春不僅吃蚜蟲,還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蟲。秋天,七星瓢蟲則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避敵本領:七星瓢蟲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雖然身體只有黃豆那麼大,但許多強敵都對它無可奈何。它3對細腳的關節上有一種"化學武器",當遇到敵害侵襲時,它的腳關節能分泌出一種極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因受不了 而倉皇退卻、逃走。它還有一套裝死的本領,當遇到強敵和危險時,它就立即從樹上落到地下,把3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而求生。

瓢蟲之間還有一種奇妙的習性:益蟲和害蟲之間界限分明,互不干擾,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傳統習慣,因而不論傳下多少代,不會產生"混血兒",也不會改變各自的傳統習性[3]

分布範圍

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等一些省區;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雲南、貴州、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均有,常見於農田、森林、園林、果園等處。 另記載於蒙古、朝鮮、日本、俄羅斯、印度及歐洲地區。

生長繁殖

自然繁殖:七星瓢蟲卵通常成塊地產在莖葉或土塊上。卵粒梭形,豎立,整齊地排列成塊。每個卵塊一般30粒左右。最多可達百餘粒,少的則僅有幾粒。剛產下的卵淡黃色,後逐漸變為杏黃色。將孵化時,呈黑渴色。

新羽化的七星瓢蟲成蟲,待體軀和翅鞘硬化後,便開始活動取食,3-4天後交尾。七星瓢蟲有多次交尾習性,但經一次交尾,雌蟲所產的卵就都能孵化。秋季越冬代成蟲交尾後,雖活動取食,但卵巢並不發育,翌春活動取食後才開始產卵。非越冬代成蟲交尾3-5天後,便開始產卵。產卵開始以後,幾天內就達到了高峰,產卵盛期持續一個月左右。在盛期的33天裡,產下了全部卵粒的95%以上。產卵盛期,一頭雌蟲一天可產好幾個卵塊。七星瓢蟲因取食的蚜蟲種類不同,產卵量大小也不同。取食它喜歡吃的蚜蟲時,產卵量就大,取食不害歡吃的蚜蟲時,產卵量就小。

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可以到野外採集天然飼料--蚜蟲,但這種方法費工多,有時還不易採到。所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採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

把七星瓢蟲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墊一張草紙,紙上放一個盛濕藥棉球的小瓶蓋,以保持瓶內的濕度,瓶口蓋上紗布,並用橡皮筋繫緊。每瓶放進七星瓢蟲1-2對,每天投一次飼料,它們就能正常生活,並能繁殖後代。

七星瓢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人工飼養七星瓢蟲的成蟲,室內的溫度要控制在20-25℃之間,相對濕度在70%-80%,成蟲產卵時要求溫度較高,可在25℃飼養。但飼養幼蟲以平均溫度20℃左右為好[4]

七星瓢蟲應用技術

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後,可以放到田間,幫助人類消滅蚜蟲蚧蟲。如棉田出現大量蚜蟲危害,這時可以把七星瓢蟲散放到棉田裡,它就能將蚜蟲吃掉。散發時,在棉田邊走邊放七星瓢蟲,走幾步放幾隻,以求散放均勻:①掌握好散放時間,以傍晚時散放為宜。因為傍晚氣溫較低,光線較暗,七星瓢蟲活動性較弱,不易遷飛;②採用成蟲和幼蟲混放。因為幼蟲沒有遷飛能力,不會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蟲的本領;③散發前一天停止餵食,再進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蟲遷飛活動能力;④散放後兩天內,不進行中耕和其他田間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蟲受驚遷逃[5]

視頻

七星瓢蟲為什麼會被稱為森林小衛士?

參考資料

  1. 七星瓢蟲簡介,360個人圖書館,2012-12-17
  2. 七星瓢蟲形態特徵,波奇網,2012-12-17
  3. 七星瓢蟲生活習性,淘豆網
  4. 七星瓢蟲的繁殖,土流網,2019年09月27日
  5. 七星瓢蟲的繁殖,快資訊,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