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子之歌(聞一多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子之歌》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詩人在作品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台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

其中《七子之歌·澳門》被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改編選作主題曲,由於該片的巨大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被選做澳門回歸主題曲。

基本信息

外文名:Songs of Seven Sons

創作年代:1925年

作者:聞一多

作品名稱;七子之歌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譯為阿爾薩斯和洛林,位於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賽和約》後歸還。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讚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憎惡。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列強占了七塊土地……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現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沒有忘記那個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553年,明朝中葉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上岸,從廣東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代價取得澳門居住權;

1573年,他們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澳門的租借居住權,此時澳領土主權仍屬於中國。明朝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軍,對澳門實施全面管轄。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署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界條約》,「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舊稱)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闢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係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七子之歌》引言)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宏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詩歌原文

引言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係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鬥云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譯文:《詩經·邶風》中記載七子的母親有外心,七個孩子就自責自己有過失,希望母親回心轉意。詩人作《凱風》的詩來憐憫,中國自尼布楚條約到旅順大連的向外國租讓,先後喪失的土地,離開了祖國的養育,受外國人的虐待,考慮他們的悲哀之情,要比《凱風》中描寫的七子還要厲害,為此,就選擇了和中華關係最親切的七塊地,各寫了一首詩歌,藉此來替他們抒發有孤獨的苦而無處告訴的感情,緬懷祖國的哀痛,也以此激勵全國人民的興奮感情。國土喪失,日子已經很久了,全國人民漠然地對待。你沒有看見法蘭西的阿爾薩斯-洛林嗎?「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真要是這樣的話,我中華的「七子」的歸來大概就在朝夕之間了!)

【七子之歌·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1]

(現代改編為歌曲《七子之歌》,歌詞見後文「衍生歌曲」)

【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着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2]

現代改編為歌曲《七子之歌·台灣》

【七子之歌·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着中華最古老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儘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廣州灣】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着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現廣東湛江市,曾為法國殖民地。」東海和硇州「,即東海島和硇洲島。現代改編為歌曲《七子之歌·廣州灣》)

【七子之歌·九龍島】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湧!

母親,我天天數着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地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地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社會價值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共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着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紅綠兩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作者簡介

聞一多(聞家驊,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者,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1]

其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早年昆明爆發「一二一」慘案,他為死難者書寫輓詞,並撰寫《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真相。1946年7月15日,他在雲南昆明被暗殺。[2]

主要成就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着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3]

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4]

人物評價

聞一多不光是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是五四運動之後非常傑出的作家。他還有一首詩《聞先生的書桌》,寫得非常好,寫他書桌上的筆墨、紙硯,他看着那些東西就開始發牢騷。(搜狐評)[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