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香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香鎮屬皖南丘陵地區,距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城西20公里處,全鎮轄13個行政村,92個村民組。其中新中村和紅桃村是全國綠化"千佳村"。丁香鎮農業以水稻為主,兼產麥、油料、蠶桑、茶葉、中藥材等;林業竹木資源豐富;丁香鎮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銅、磁鐵、石灰石花崗岩等。丁香鎮交通便利、環境優越,318國道、206國道沿鎮而過,距池州碼頭75公里,省道S221和S325穿境而過。丁香鎮基礎設施完善,工業發達,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2017年,丁香鎮行政區域面積11280公頃,常住人口6835人。[1]

歷史沿革

丁香鎮以駐地古時多丁香樹而得名。1958年成立丁香人民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時改為丁香鄉,1985年撤鄉建鎮。

環境資源

丁香鎮境內群山起伏,峰巒重疊,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黃盆河後河兩條支流分別由北向南、由南向北貫穿南北部在境內華橋村匯合向西部流去;小(一)型張田水庫集雨面積740公頃,總庫容量454萬方;小(二)型象石、新華水庫集雨面積分別為90、120公頃,總庫容量分別為10.5、14.5萬方。[2]

經濟與發展

農業經濟

茶園丁香鎮積極引導農戶搞好產業結構調整。2001年,農業結構調整達到2500畝,且大部分屬於訂單生產,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丁香鎮圍繞資源搞加工,做大做強現有的經濟資源,把基地建設與加工企業建設結合起來,成立了紅桃有機茶專業合作社,已認證的有機茶原料生產基地2135畝,基地生產的以"紅桃頂尖"為品牌的系列產品銷往全中國各地及西歐部分國家。在基地效應的帶動下,全丁香鎮掀起有機茶建設的高潮,2002年新發展有機茶基地600畝,無性系茶園600畝、無公害茶園2000畝、苗圃5畝。使茶業在規模、經營、品牌上均取得了突破。丁香鎮圍繞山場抓開發,在林業結構調整中,以"張田板栗"為龍頭,建有5000餘畝優質板栗林,發展600餘畝桃李基地。丁香鎮大力發展中藥材等經濟林,共發展杜仲300畝、青檀1000餘畝、棗皮516畝、雷竹230畝、竹筍兩用林9992畝。丁香鎮林業發展工作多次得到縣、市林業部門的肯定。丁香鎮養殖業則打好"土"字牌,形成規模,全丁香鎮共發展養殖大戶26戶,建有種、肉鴿場、養豬場、養雞(土雞)場。

工業經濟

丁香鎮木材加工業丁香鎮便利的交通、豐富的資源、優越的環境、開放的理念,使丁香成為投資的熱土,創業的樂園,該鎮擁有各類民營加工企業20餘家,個體工商戶200多個,是石台縣工業大鎮,"華僑工業園"占地540畝,是鎮級最大的工業園,2005年7月浙商投資7000萬的石煤綜合開發項目成功落戶。丁香鎮境內資源豐富,山水靈秀,礦產資源(銅、磁鐵、石灰石等)、水資源、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有廣闊的開發空間。丁香鎮抓各項資源開發的同時,大力加強鎮、村兩級企業建設。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盤活了閒置資產,建立個私園區,大力扶持個私經濟。先後興辦了有機茶廠、精製茶廠、木材加工廠、繅絲廠、複合包裝廠等,並建有保鮮庫一座。丁香鎮共解決500餘個勞力的就業。2001年被石台縣委、縣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先進鄉鎮"的榮譽稱號。

旅遊經濟

丁香鎮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成為了當地的旅遊特色。丁香鎮將"農家樂"旅遊發展和景區發展相結合,注重發揮"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自然條件和獨特優勢,突出生態觀光旅遊為主題,以景區旅遊帶動"農家樂",以"農家樂"鄉村旅遊發展促進景區提升,相互聯動,互促共進;丁香鎮將"農家樂"旅遊發展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通過開展村莊整治,改善農村衛生環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使農家樂鄉村旅遊的發展具備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丁香鎮將"農家樂"旅遊發展與文明創建相結合,從"四通"(水、路、電話、有線電視)、"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庭院)、"四改"(改廚、改廁、改圈、改園)入手,提高村民文明意識,積極引導爭創市級文明村,努力提高鄉村旅遊品位。

社會事業

丁香鎮領導幹部看望貧困戶丁香鎮各項社會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教育事業在鞏固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完善教育布局調整,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鎮衛生院與縣醫院成為邊鎖醫院後,引進了大量的設備和醫療技術人員,診療技術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建成了高標準的計劃生育服務所,提高了當地群眾的醫療保健水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良好。丁香鎮鎮領導幹部、各聯繫村幹部以及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廣泛走訪農戶,重點走訪了低保戶、"雙培雙帶"大戶和高山村民組居民,認真聽取群眾對鄉鎮、村當前迫切解決的問題,以及對鄉鎮、村幹部意見和建議,並以"訪貧問苦"的形式,為他們及時送去了"溫暖"。紅桃村、鎮屬、中學、派出所等支部和單位利用召開黨員學習會,動員有條件的黨員捐衣、捐款,並將衣物、款項送到鎮敬老院。

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調農、強工、興游、建鎮、開放"十字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進一步"弘揚新中精神,學習紅桃經驗",團結拼搏,紮實苦幹,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鎮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以開發性農業為突破口,積極引導農戶搞好產業結構調整。2001年,農業結構調整達到2500畝,且大部分屬於訂單生產,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圍繞資源搞加工,做大做強現有的經濟資源,把基地建設與加工企業建設結合起來,成立了紅桃有機茶專業合作社,認證的有機茶原料生產基地2135畝,基地生產的以"紅桃頂尖"為品牌的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西歐部分國家。在基地效應的帶動下,全鎮掀起有機茶建設的高潮,2002年新發展有機茶基地600畝,無性系茶園600畝、無公害茶園2000畝、苗圃5畝。使茶業在規模、經營、品牌上均取得了突破。圍繞山場抓開發。在林業結構調整中,以"張田板栗"為龍頭,建有5000餘畝優質板栗林,大部分已掛果,發展600餘畝桃李基地。大力發展中藥材等經濟林,共發展杜仲300畝、青檀1000餘畝、棗皮516畝、雷竹230畝、竹筍兩用林9992畝。該鎮林業發展工作多次得到縣、市林業部門的肯定。養殖業則打好"土"字牌,形成規模,全鎮共發展養殖大戶26戶,建有種、肉鴿場、養豬場、養雞(土雞)場。

在抓各項資源開發的同時,大力加強鎮、村兩級企業建設。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盤活了閒置資產,建立個私園區,大力扶持個私經濟。先後興辦了有機茶廠、精製茶廠、木材加工廠、繅絲廠、複合包裝廠等,並建有保鮮庫一座。全鎮共解決500餘個勞力的就業。2001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先進鄉鎮"的榮譽稱號。

集鎮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S221和S225兩條省道穿境而過,移動通訊覆蓋全鎮大部分村組,實現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公路村村通。

各項社會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教育事業在鞏固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教育布局調整,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鎮衛生院與縣醫院成為邊鎖醫院後,引進了大量的設備和醫療技術人員,診療技術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建成了高標準的計劃生育服務所,提高了當地群眾的醫療保健水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良好。兩個文明建設步入了全縣先進行列。[3]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30日,入選安徽省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鄉鎮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