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集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集鄉隸屬於安徽省鳳台縣城鄉鎮,位於安徽省鳳台縣城北18公里,全面總面積44.5平方公里。省級幹道鳳蒙公路由北向南穿過全鄉,潘張鐵路煤炭專線連接三大煤礦。全鄉14個村,74個自然莊,190個村民小組,6889戶,31531口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96元。[1]

地理位置

丁集鄉地處鳳台縣西北部。鳳蒙路、丁顧路、丁桂路縱橫其中,北鄰丁集礦,南靠鳳台電廠,西接桂顧礦,東連潘集,商業中心優勢明顯,擁有歷史長久的丁集集市,屬於鳳蒙路上規模最大的集鎮市場。良好的投資環境日漸成形,全鄉掀起興辦實業和招商引資的新一輪高潮。鄉內擁有近10家免燒磚廠和一大型紅磚廠,6家麵粉企業,6家家具廠,集市貿易繁榮,集市新一輪規劃正在籌建之中。

該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鄉投資環境建設,鳳蒙路丁集段,丁顧柏油路正建成通車,全鄉20多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將在2006年全線建成使用,投資環境被列入鄉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位置。

區劃沿革

丁集鄉地區區劃開始於唐代,古稱響林鋪和岱庵村(古址在今丁莊村張鋪)在清代的時候北遷至現今的所在地,因丁氏人口居多所以改稱為丁家集。這裡曾設過巡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版地圖》上丁家集改稱為丁集。從古到今丁集就是鳳台北部五大集鎮之一,是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民國到解放前曾經多次在此設立保公所、鄉公所。丁集始終隸屬於鳳台,但是疆域境界多有變化。

一九四八年黨在丁集建鄉屬於介溝區,一九四九年鳳台縣城解放後屬於白塘區,一九五零年丁集設區下轄關店、武集、高皇等十五個鄉。

一九五六年丁集撤區,丁集鄉屬於顧橋區,一九五八年九月改稱丁集人民公社。

一九八三年三月丁集再次設區,改人民公社為丁集鄉政府,下轄丁集鄉、關店鄉、大興鄉、武集四鄉。

一九九一年撤區並鄉,關店併到丁集鄉;一九九七年由於群眾上訪,丁集鄉又被分開為關店、丁集兩鄉。

農業發展

丁集鄉農業發達,土地肥沃,水資源在豐富,素有九里十道溝之稱,建立大小電灌站60多座,大型排灌,水利基礎設施齊全,電網全部更新改造,旱澇保收。2004年種植面積79439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72230畝,占總面積的91%,主產小麥和水稻,品咱優質率達100%,小麥總產11627噸,水稻16309噸,糧食總產28736噸。經濟作物以蔬菜瓜果點主要,全鄉蔬菜覆種面積5262畝,產量6456噸。2004年,丁集鄉張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註冊成立了健源泉有限公司,走公司加農戶的生產、銷售模式,成為全鄉的典範。初具規模的耿王小甜瓜、沈莊吊黃瓜在縣域享有盛名。丁集鄉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林、牧、漁業同步發展,農戶已從零星養殖轉為規模養殖,楊榮好千頭養豬成為遠近聞名的典型。2004年全鄉農業總產值9343萬元,養殖業占50%左右。

蘑菇種植是該鄉農業生產的首要特色:規模大。截止2003底,全鄉蘑菇種植面積已達800萬平方尺。配套齊。全鄉有制種廠4家,年供種200萬瓶,鹽水菇廠4家,日加工處理鮮菇40萬公斤。銷售暢。全鄉有農民經紀人近200人,聯繫南方各大市場。鄉建有蘑菇交易市場,全國各地商賈雲集,已成為全市的蘑菇集散地。效益高。由於該鄉成功註冊"玉兔"牌商標,且產品喜獲無公害認證,蘑菇價格持續高昂,平均每平方尺年可獲純利2元,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該鄉首創的林菌套作已在全市推廣。此外,通過招商引資,該鄉於2001年將淮河淌4000畝低產田改造為特種水產(螃蟹)養殖基地,紅膏牌螃蟹俏銷上海市場,價格高達每公斤240元,效益十分可觀。淺水藕和反季節蔬菜種植是該鄉農業生產的又一亮點,淺水藕面積達2000畝,反季節蔬菜達3000畝,接天蓮葉和溫室遍野可謂是該鄉農民調整產業的結構的真實寫照。

經濟發展

丁集鄉處於丁集煤、顧橋兩大煤礦之間,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具有規模的小型工業13家,其中規模較大的學順木材加工廠、宏順多層板廠、合力商貿有限公司等在丁集鄉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全鄉個體經營戶611家。2004年企業產值9532萬元,創增加值2848萬元。

丁集鄉通過內培外引,傾力打造創業環境,激活民間生產力充分釋放,工業經濟由一窮二白到蓬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全鄉現有各類企業200餘家,由於全鄉擁有楊木蓄積量5萬餘立方米,工業企業以木材加工為主,全鄉現有木材加工企業15?7?7家,以生產建築模板為主,全鄉年產建築模板180萬張。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安盛木業加工廠總投入380萬元,擁有2個分廠,年創利稅近百萬元,吸納當地勞動力300餘人,2002年,該企業註冊了"巨龍"牌模板和"雙鳳"牌裝飾板兩個商標,產品遠銷上海、浙江、南京等地。該企業又與南林大簽定合作意向,生產出口多層板和貼面防水模板。蘑菇加工龍頭企業--永興菌業有限公司,日可加工鮮菇多達10萬公斤,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等國際市場,有力地拉動了該鄉蘑菇這一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2003年全鄉實現工業產值1.19億元,利稅1200萬元。目前該鄉正圍繞上檔次、增效益、擴規模這條主線,不斷推動木材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特色產品

岱庵牌麻油、百合麵粉、桂河麵粉、張巷無公害蔬菜基地、無公害水果、碧源牌西瓜、丁集大饃。[2]

社會事業發展

丁集鎮街道兩縱三橫,2003-2004年新鋪設的20公里鄉村水泥道路縱橫交錯;鄉初級中學被驗收為"安徽省現代化教育示範初中",鄉中心學建有雙語寄宿部;建有鄉衛生院、醫院和防保所,衛生防疫體系完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現有集鎮樓房680幢,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全鄉開通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建有移動和聯通兩座信號接收塔,程控電話突破3000門。

發展規劃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城郊型農業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加快沈大郢、柿元、河沿等村千畝規範化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擴大建設河沿有機蔬菜基地和反季節蔬菜的種植面積,進一步完善歡燈村千畝草莓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沿山林果業,不斷擴大其規模,進一步提高果品的質量與知名度。力爭08年底,建成3000畝蔬菜基地、3000畝優質果林基地、8000畝飼料基地和1萬畝優質稻麥基地。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加強重點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加快高塘湖、蔡城塘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重點加強農業灌溉工程建設和配套,積極實施柿元、新街、河沿三村8000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和防洪抗旱安全保障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

強化城鎮管理。突出重點,健全機制,堅持不懈地抓好集鎮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整治。抓住山南新區大建設的機遇,認真規劃,精心組織,堅決拆除沿山的違章建築,切實加強孔店、馬廠兩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其承載功能,提高集聚力和輻射力。努力在創新集鎮功能、提高文明程度上取得明顯成效。 進一步優化城鎮功能。以發展第三產業為突破口,堅持把小城鎮建設與市場建設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加快馬廠、新街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周邊群眾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以人口和產業聚集帶動小城鎮發展。通過舊城改造、道路網絡提升,實現街路分離、道路通暢、商貿繁榮。精心編制規劃,切實做好老街改造與蔡城塘開發的銜接,以旅遊業促進小城鎮發展。

全面開展全民創業活動

推進全民創業活動,發展民營經濟是發展之基、富民之本、崛起之途。鄉鎮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寬政策、改善環境。加快構建平等競爭、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業機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業支持服務體系。結合實際,鼓勵支持廣大農民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各種非農產業創業致富。對從事種植業、飼養業、捕撈業、農業技術服務的,按有關規定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創業,鼓勵科技人員以技創業,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財政供給)帶頭創業,鼓勵民營企業擴張創業,從而營造出全鄉上下強烈的創業熱情與氛圍,將全民創業活動全面開展起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