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朝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朝雄伯宜。江蘇通州(今南通)人。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生平簡介

行伍出身,累官至福建台灣水師副將。乾隆五十一年(1786)參與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攻破東港。1791年(乾隆56年)奉旨接任奎林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攝福建水師提督。乾隆五十九年卒。[1]

武顯將軍福建海壇鎮總兵官丁公神道碑銘龔自珍

乾隆中,國家脩大刑於閩島之外,福康安公、海蘭察公先後成大功以去,光於祀典;凡百戎臣,或有賞及後裔、名附史官之牒。其有官不過隅鎮、名不掛勳籍,身歷百戰於狂濤巨鯨間,幾為忌者擠,致之以無名之死而危以功名終,則有通州丁公。 按狀:丁氏出自齊太公之孫丁公,世霸營邱;末胃播遷,入本朝,家於江南之通州。曾祖某;祖應舉,江南狼山營守備,父國升,蘇松鎮游擊:皆封如公官。妣張、生妣陳,皆封夫人。公父官松江,遂家焉。公諱朝雄,宇伯宜。以鬆籍起家,由右科歷數官,屢遷至福建副將。四十八年,島賊黃在莊叛,公佐黃仕簡討平之,列軍功一等。 閩事之荄也,公詗知林爽文有謀,必屯兵東港以與鳳山為犄角勢。及鳳山警,公方赴引見北上;半途馳還,白總督常青:『賊不足慮!請假某兵剿東港,且斷其糧道,即鳳山潰矣』。因進指畫緩急狀。常青不聽,惟專意鳳山,檄公偕總兵郝壯猷趨鹿子港。擒賊目楊朝派,克鳳山;非公意也,人以為公功。賊果大熾,益蔓延;檄公守鯤身,又檄公守郡城。公於鯤身,則招土番千人,敵賊萬眾,矢石俱盡;而賊目潘猛偽烏龍旗不下,公命守備邱巒拔之。猛走,鯤身平。公於郡城,則戰少守多;未至,先破賊中途,路始通。遂遍閱城樓、屯柵、池隍,不治者整之。時總兵柴大紀守諸羅;公守郡城三閱月,皆食豆餅,發觸冠數寸,賊不得逞。諸將恃以成戰功於外之數者,亦非公意也,人又以為公功。至是,而討東港之命下矣。常青非公無可使,而以八百人與公;請益,則曰:『戰不利,則守舟中;舟不可守,退而益兵』。公曰:『為國死,命也;大人即不發一兵,某亦往』!拂衣上馬行。至東港,賊眾且數萬。先時,海中有淤淺,雖潮至,舟不通,賊以是不設備,偽軍師吳豹、偽將軍洪賀縱飲酒;天大雷雨,水暴長丈所,公坐艅艎指揮縛群酋,遂登其砲台。賊大驚,急近戰;公曰:『我幸踞砲台,天也』!遂發大砲,諸火器繼之,光塵蔽天,賊屍拋滿崖澨;獲偽將軍李老合,逐北三十餘里,乃倚山為營。夜半,忽有數百人大嗓過溪;公戒眾勿出。少選,又有數百人直撲大營;公益不動。天明,盡掩之,軍中不知其誰何;跡其屍,皆赤髮而裸,蓋番人乘間為聲援者。公踞地勢,故無恐。林爽文遣其黨來援,公築壘圍之;賊潰圍出,公料其必奔茄藤,先令守備鄭其仁以步卒三百伏於路,而親自中道追之。賊遇伏,卒敗。餘賊遁,將渡溪;公擠而溺之,遂獲豹賀,東港平:時乾隆五十一年某月也。計大小七十三戰,八百人扶傷痍以完,智勇無出公右;而常青蔽不以上聞,第令公攝海壇鎮總兵官。福康安公至,始奏即真,公仍留台灣防禦。比林爽文就擒,始蒞任。 海壇固雄鎮,環海大盜時出;偵問斥候稍疏,即大為民害。公督率舟師,為遊兵迎捕。盜林■〈髟上賴下〉舵、林明灼者,海之酋魁也;公得■〈髟上賴下〉舵於浙江洋,而明灼適以戕參將張殿魁。事聞,高宗純皇帝震怒,嚴責總督伍拉納。伍懼,以責公;公請身任。一日晨出,颶霿四塞;公喜謂諸將曰:『今日得報張公矣』!遂令眾船齊進。果遇明灼於大麥洋,俟其近,力踞上游縱大砲,連斃賊頭目。明灼知不免,躍入海;葉把總鉤得之。功狀始上聞,有旨召見;未行,而總督又調公檯灣鎮總兵官。渡台後,復還公於海壇,攝水師提督。 五十八年,以捕會匪功,奉旨加四級。五十九年。循例入覲;途次病甚,乞兩江總督囌靈阿代奏,乞骸骨。上方向用公,特旨令回籍調理,俟病痊即行奏請陛見。冬十有二月某日,甫入上海縣境,卒於舟中;年六十有七。 公輕財愛士。官閩時,有廣東舉人曾中文欠榖數千石,有司以軍需不給,將置之法;公奇其才,代償之。後曾為義民長,以戰功賞巴圖魯,仕至理番同知。公配陳,封夫人;後公卒。公有丈夫子二人:廷珊,國學生;攀龍,武生,蘇松鎮左營守備。孫四:鍾傑,武生,浙江千總;鍾琪,國學生。 以嘉慶二十一年十月初二日,奉公暨陳太夫人合葬於松江細林山祖塋之側。越九年,神道之文未具,鍾傑等以公扞大患而世莫聞,願文章之士發其光,則與載於官書者異日出入必互見,故來乞書於碑。銘曰:告下車者曰:是百戰百勝者丁將軍之墓;再告下車者曰:是百戰百克而無炳炳於時者;三告下車者曰:是將軍之孫鍾傑、鍾琪泣述功烈,有衋於其心。是為史之別子龔氏之言,用卒告闡烈之君子。今年實道光五年。 ——見「碑傳集補」卷二十九「武臣(一)」。 [2]


安平城隍廟 清乾隆香爐

台南市安平區城隍廟不僅是安平地區唯一的城隍廟,也是安平公廟之一,廟內還保有乾隆時期的古石香爐。 廟方指出,根據《續修台灣縣志》,安平鎮城隍廟由乾隆年間水師協鎮沈廷耀建,乾隆50年水師協鎮丁朝雄修,同治10年整修,現今廟宇則為民國78年重修落成。 昔日安平商業區稱為市仔街,也就是現在的延平街,周圍聚落集為六社,俗稱六角頭,各有信仰中心,東為港仔尾社,以靈濟殿為信仰中心;西為王城西社,信仰中心是西龍殿;南為囝仔宮社和灰窯尾社,分別以妙壽宮和弘濟宮為主;北為海頭社,以廣濟宮為信仰中心。至於安平開台天后宮、安平觀音亭、大眾廟、城隍廟則是安平公廟。 廟方指出,城隍廟的門神是牛頭、馬面,和一般的門神不同,且廟內保有古石香爐,上面刻有「乾隆甲辰年,信官丁朝雄敬」等字樣,見證安平城隍廟建廟時期,為廟方的珍貴資產。另外,安平城隍廟除了是安平唯一的城隍廟,也是清朝時期由武官建的廟宇。[3]


前任:
奎林
台灣鎮總兵
1791年上任
繼任:
哈當阿
前任:
李隆 (清)
台灣水師協副將
1784年上任
繼任:
林光玉

參考文獻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丁朝雄>>歷史詞典>>歷史人物
  • 古典文學> 碑傳選集續> 丁朝雄
  • 安平城隍廟 清乾隆香爐 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