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奎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奎嶺
出生 (1966-03-15) 1966年3月15日(58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河南永城
民族
母校 鄭州大學
職業 科研教學工作者
研究領域 有機化學家

丁奎嶺[1]
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6年3月15日出生於河南省永城市,籍貫河南永城。1985年畢業於鄭州大學化學系,1990年在南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教育背景[2]

  • 1981年9月--1985年7月,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 1985年9月--1987年7月,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 1987年9月--1990年10月,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3]

  •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鄭州大學化學系講師。
  • 1992年11月—1995年11月,鄭州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 1993年9月—1994年9月,日本龍谷大學理工學部博士後。
  • 1995年12月—1998年11月,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
  • 1997年9月—1998年9月,日本東京工業大學UNESCO研究員。
  • 1998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 1998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 2003年8月—2003年11月,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
  •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
  • 2009年--至今,任上海有機所所長。
  • 2013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 組合不對稱催化
  • 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合成及應用
  • 手性催化劑負載化新方法

科研成果

  • 不對稱催化反應:提出並成功實踐了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建立了「組合不對稱催化」方法,發展了一系列高效、高選擇性手性催化劑並闡明了催化機制。
  • 手性催化劑:提出了手性催化劑「自負載」概念,實現了不對稱氫化等多類反應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劑的循環再利用,發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體與催化劑,為多類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和藥物中間體等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

主要獎項及榮譽[4]

  • 2002年,獲得2002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 2002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二)。
  •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
  • 2005年,獲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 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
  • 2006年,獲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莊長恭獎。
  • 2006年,獲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獎。
  • 2008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
  • 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排名第一)。
  • 2011年,獲第八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 2011年,第十二屆上海市科技精英。

參考資料

  1. [1] 中國科學院學部
  2. [2] 本土院士培養出來的院士
  3. [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4. [4] CNPP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