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先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先國(1909-2001),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丁家畈村人。1927年11月13日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紅四軍十師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政治處主任、冀南軍區一軍分區司令員、新四軍五師十三旅三十九團政治委員、新四軍五師十三旅二十七團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十四縱四十一旅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2001年11月11日在重慶市逝世,享年93歲。

簡介 

丁先國
丁先國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09年8月
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丁家畈村
逝世 2001年11月11日
別名 丁秋生
職業 軍人

人物生平 

摺疊早年經歷 丁先國(1909-2001),麻城市乘馬崗鎮丁家畈村人,1909年8月生,1927年8月參加本村赤衛隊,1927年11月13日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補充團政治委員、太岳軍區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政治委員、冀南軍區一軍分區司令員、抗大總校高幹科學員兼排長、延安中央黨校第二部五支部學員、新四軍五師十三旅三十九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五師十三旅二十七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山西乘頭、河南崑山、奇襲陽明堡和神頭嶺伏擊戰等戰役和戰鬥。[4] [3]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陝南豫鄂陝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十三縱三十七旅副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十四縱四十一旅政治委員。[4] [3]

建國後 1949年,丁先國擔任70軍209師政委。這時步兵正規軍已達到70個。 丁先國 丁先國 隨着解放戰爭基本結束,步兵進行整編,較早撤消軍番號的是70軍,較早撤消師番號的是70軍的209師。丁先國改行後勤戰線。抗美援朝時期,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二分部部長、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回國後,任總後重慶辦事處主任、主任兼政治委員,總後重慶辦事處主任兼後勤工程學院院長,總後勤部副部長兼重慶辦事處主任等職。[4] [3]

曾參與組織上甘嶺、金城等戰役的後勤保障,領導所屬倉庫、醫院、運輸部隊完成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部分保障任務,組織實施西南地區部分戰略後方基地建設,參與領導籌備、組建後勤工程學院。按照上級部署,組織修建平戰結合的後方倉庫。[1]

1970年,文革期間升任總後勤部副部長。

1971年,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停職反省,丁先國即被免職。

1983年10月,丁先國按正兵團職待遇離職休養。[2]

2001年11月11日,丁先國在重慶市逝世,享年93歲。[3]

人物軼事 

丁先國除了發的禮服和皮鞋外,幾十年如一日,穿的是和戰士一樣的膠鞋和布鞋。60年代初,國家遭受自然災害,他堅持厲行節約,用廢舊布條自己動手編布草鞋。不僅自己穿,還讓家人都跟着穿布草鞋。[6]

1983年10月,丁先國離休,為他配的廚師、保健醫生和司機他一個都不要。他經常在住所周圍撿破爛,最終將撿破爛積攢起來的錢和一部分離休金共3200元捐獻給了貧困山區兒童。[2

丁先國南征北戰,曾負過兩次重傷。逝世遺體火化後,發現殘留身上的三塊彈片。[6]

親屬成員 

堂弟

丁先德[7] 、丁憲法[7]

子女

兒子:丁凱洲、丁志平、丁京平

女兒:丁渝萍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先後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4] [3]

人物評價 

新華社、人民網、人民網黨史百科:丁先國將軍長期從事後勤指揮工作和政治工作,為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無論在什麼時期,擔任什麼職務,都認真負責,深入研究,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開國少將丁先國將軍在戰場上驍勇作戰,屢立戰功;在後勤崗位上勤懇兢業。奉公克難,為前方戰役戰鬥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和平的年代裡,節儉廉政,為後勤建設再立新功;退休後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淡泊名利,將自己的一生一切奉獻給了黨和國家。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前方--驍勇善戰,後方--"紅色管家"。

後世紀念 

《丁先國將軍誕辰100周年》(畫冊)

《丁先國將軍誕辰100周年》(畫冊) 《丁先國將軍誕辰100周年》(畫冊)

文物陳列館

2009年9月29日上午,丁先國紅軍三兄弟文物陳列館開館儀式在湖北麻城舉行。紅軍三兄弟文物陳列館共陳列三兄弟(丁先國、丁先德、丁憲法)生前文物120多件,各個時期照片60多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