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問三不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問三不知,漢語成語,【拼音】: yī wèn sān bù zhī,始:開始;衷:中間;終:結果。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1]

出處 

《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相關成語 

近義詞】:一無所知

反義詞】:無所不知有問必答

典故 

原圖鏈接一問三不知

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齊國的君主覺得公子般說得有理,於是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當陳成子率領軍隊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這時,鄭國的嚮導子思可壞了,他很清楚,如果齊軍不抓緊行進的話,鄭國的都城可能就會有危險了。於是,他力勸陳成子趕快渡河。

陳成子也知道情況緊急,於是下令過河。陳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國軍隊來救鄭國,感到很意外,因為他沒有想到齊國會出兵和晉國交戰。他看到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怕,便對左右的部將說:"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我們還是撤兵吧。"

荀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想讓這位使者去離間陳成子和鄭國的關係。沒想到,陳成子根本就不信這個使者說得話,把他趕了回去。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荀寅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

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演變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 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 終,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後來用「三不知」制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 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 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2]

視頻 

俗語常說「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兩分鐘了解此典故

參考資料 

  1. 一問三不知 漢辭網
  2. [1],中國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