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思心寄清明(翟明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片思心寄清明》是中國當代作家翟明輝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片思心寄清明
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很多:傳統的、近現代設置的、寫在日曆上的、日曆上沒有卻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加上西學東漸之後的舶來品如「情人節」「母親節」等等,大大小小總有幾十個吧。
然而,真正能承載起中國人情懷的 ,恐怕還是那些流傳千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這幾個節日因其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內涵一直為國人們不離不棄地鍾愛着、吟詠着,直至今日。
玄鳥破空,山川復醒,隨着最後一點冬意的杳然而去,春的使者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悄然而至。人們還沒來得及從春節的團圓之歡中完全清醒過來,便又迎來了清明節——這個承載了人們濃濃追思和懷念之情以及深深感喟之意的重要節日。
「又是一年清明時,銜杯對花賦新詞。」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對清明節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清明」一詞,語出上古,原本是歌頌大禹治水、慶祝水患解除的用詞,含有天清地明、眾生太平之意。到了秦漢時期,又被定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千年世俗的打造和歷代文人的演繹下,其內涵除了農事上的意義,更是兼具了慎終追遠、祭思先人、尋春踏青的主題,因而成了比肩於端午、中秋、春節等中華民族託付心靈的精神載體之一。
在文人的眼中,「清明」一詞於素雅明朗之中隱含着幾許如煙的傷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吟誦清明的千古第一名句,羈旅遊子的悽惶疲憊和孤苦感傷,躍然眼前。
「和風吹綠柳,細雨點紅花。」固然是讚美春的美麗,卻也無意中點出了春的輕佻與浮華。正是因為有了清明節的存在,這暖意熏熏的季節才平添了幾分素淨和沉穩。於是,清明節的形象,也就愈發接近喧囂塵世中一個清癯古雅、淡定從容的泉林隱士,亦或是一位錦心素顏、蛾眉輕鎖的深閨才女。
然而,清明節終歸是屬於春天的。春的明媚,春的朝氣,還是不可抑制地呈現在文人的筆下:「時至清明春意濃,誰家兒女壟上行?」蟄伏了一冬的農家兒女們終於在大人的默許下,歡呼雀躍於春光乍現、萬物復甦的田間原野之中了。「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聞花香而識春至,客居文人、富家子弟, 甚至遊宦商賈等等也都傾巢而出了。「莫閒愁,且隨東風舞,正清明!」倒也體現出了一種頓悟式的曠達和灑脫。
當然,清明節的第一主題,依舊是掃墓祭奠、追思先人與故事。伴隨着墳前墓旁的輕煙裊裊,伴隨着細雨微風中的素衣飄飄,無論是文人雅士的傾杯入懷,還是農夫村婦的掬淚入土,都是這一終極情懷的宣洩和演繹。不過,相對於文人的纏綿悱惻、行禮如儀,倒覺得農人們的追祭儀式來得更為灑脫和直接些:供品擺上,焚紙為錢,或絮叨一番或嚎啕幾聲,然後收拾物什站起走人,忙於別的農事家務去了。獨留下文人墨客趑趄不前、淺吟低唱於隴畝之中,反覆品味和咀嚼着這紅塵中最久遠的苦澀與惆悵。
清明節又名「鬼節」。但此時的人們是不怕鬼的,反希望能夠與他們靈魂相約,甚至執手相看、共話衷腸,以慰平日思念之苦。但畢竟生死永隔、勢同參商,清明節也並不能真的化身為一座銜接陰陽兩界的橋樑。這就如同牛女雙星一樣,鵲橋相會的願望固然美好,卻永永遠遠遙不可期。「清明時節聽雨聲,綠柳紅桃斂芳容。向使陰陽兩無隔,何須遺恨空傷情?」
不過,美好的願望也是應該要照顧到的,於是,老天總會在這個時候或大或小的下上一場濛濛細雨,以增添清明時節應有的肅穆------這也算是上蒼對塵世中的人們某種程度的成全吧。
作者簡介
翟明輝,筆名河南書生,自由撰稿人,職業教師。先後畢業於河南師大和清華美院,清美藝術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