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河分兩岸,一禾生三穗(潘宗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河分兩岸,一禾生三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河分兩岸,一禾生三穗》中國當代作家潘宗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河分兩岸,一禾生三穗

我的家鄉在三穗縣台烈鎮,這裡是我出生並長大的地方,我愛這裡的一山一水,一樹一木。

我愛家鄉的河——母愛如河。台烈鎮最大的河流是台烈河,它發源於三穗縣良上鎮巴冶村,它由東而來,在台烈鎮台烈村折而向北,蜿蜒而去,流經三穗縣良上鎮、台烈鎮、八弓鎮、武筆街道四個鄉鎮、街道,在三穗縣武筆街道彩虹社區處匯入三穗縣最大的河流鹿洞河。鹿洞河攜帶着三穗縣23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奔流而向清水江,再到沅江、長江,最後流向東海。東海匯流,海納百川,蒸騰凝聚,甘霖行雨,與其他海域形成太平洋暖流,給中國大地反饋豐沛的雨水,向西南一直影響到雲貴高原……一條小河,歷經千萬年演繹着一個輪迴,變換的是季節,不變的是回歸,就像母親的乳汁,久久回甜,令我難忘。

我愛家鄉的山——致富有山。大山阻隔,萬壑截流,丘陵連綿,森林茂密。隨便走進台烈鎮的一山一嶺,一溝一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讓人驚嘆。且不說鎮境內最高峰、縣境內的第二高峰高樓山上曾經的五七農場、萬畝草場,早已發展成油茶遍地,茶花飄香;也不說抗法英雄楊昌魁的家鄉絞頗村大山裡的冷涼蔬菜,遍地牛羊;還是抗擊清軍的苗族將領萬官保牛曾經的古戰場台烈村釘耙塘關隘,而今已是藍莓豐收農民採摘忙。且看那莽山纏玉帶,國道高速通架兩岸,聯通着山外面的大世界,溝通着山裡面的世外桃源,如今已成了創業的熱土,旅遊的樂園,喜迎八方賓客。

我愛家鄉的樹——古樹證青煙。台烈河從鎮境中間穿流而過,流經千年,流徑壩子梯田,把台烈鎮一分為二。河兩岸,良田千頃,稻浪襲人,孕育人煙。據史載,台烈鎮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村落為頗洞村,距今已有500餘年的建村史;寨頭村為苗族遷徙而來,傳說已超過400年的居住史。而屏樹村一顆千年古青崗櫟,則把台烈鎮有人類居住的歷史推向更為古老的年代,至少一千年。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古樹一般只生長在有人煙居住的地方,在那些原始森林、人類難以企及的地方,古樹卻較難成活,也不可能成活。就其原因,是因為生長在人類居住的地方,古樹寄託了人們的精神思想和美好願景,得到了人們的保護,而自然界的古樹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遭到了見利者的無情砍伐。保護古樹,人人有責

我愛家鄉的人——強國有我。1949年11月7日,三穗縣解放,曙光照耀。從此,三穗人民離幸福生活更近一步了,人們歡欣鼓舞,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三穗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幸福感、獲得感逐步提升。2020年4月,台烈鎮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深度貧困村——稿雪村脫貧出列,台烈鎮與全縣、全省人民一道,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奔向美好前程。這其中,凝聚了多少扶貧幹部和鄉村振興幹部的努力,一戶一策,一戶一心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昭華不負,我們終於迎來了秋收豐稔。

家鄉有太多值得我懷念和守護的地方,就如那河、那山、那樹、那人,那一株稻禾,一禾生三穗。據史料記載,三穗縣原名叫邛水縣,意為「窮山惡水」,人民生活疾苦。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境內多地出現一株稻禾生三穗現象,糧食大豐收,認為是吉祥之兆,故此「秋收豐稔,一禾三穗」廣為流傳,三穗縣由此改名得名。

而今,在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三穗人民早就實現了脫貧致富,千百年來羈絆在三穗人們頭上的貧窮標籤,早已隨風飄散。今天,三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航下,在向着第二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百年目標奮勇前進,書寫着新的歷史偉業。

[1]

作者簡介

潘宗旭,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