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時心軟致輪迴生死九十一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時心軟致輪迴生死九十一劫
圖片來自網易首頁網

一時心軟致輪迴生死九十一劫,就算再怎麼恩愛、親情、六親天倫圍繞之樂,若不修佛法,亦難免沉淪與流浪生死輪迴之劫難,一去不復返,在六道中輪迴永無出期。

原文

釋迦牟尼佛進人涅槃後七百年,印度北方的薊賓國,出現一條兇惡的龍王阿利那,時常興風作浪擾害人民,造作震天動地的禍患。當時有二千位阿羅漢。發心各盡神力要驅逐龍王阿利那離開國界。

一千位羅漢使出自己最大的柙力,震撼大地的力量,五百位羅漢放射強烈的光明,五百位羅漢造人襌定,運用襌那的定力。聯合這樣龐大的力量,卻不能動彈龍王一絲一毫。正當大家苦惱着,來了一位尊者祇夜多,祇夜多尊者到龍池邊,同龍王三彈指喝道:「龍,命你出去,不可再居留此地!」龍王阿利那聽了不敢稍遲,即時騰飛離去。 兩千位阿羅漢都不了解這是什麼原因,這麼簡單就驅遣牠,有幾位羅漢就問祇夜多尊者道:「我們和尊者證得同樣的果位,一樣斷盡煩惱,解脫生死沒有差別,一律平等,怎麼我們合展所能不能動搖牠,尊者卻三彈指就使牠服服貼貼地離開國界呢?」

尊者答道:「我從做凡夫以來,嚴持禁戒,身口意不敢稍犯惡業,以平等無差別的心修持一切法。各位不能動搖牠,那是所修積的功德不同的原故。」

降伏龍王阿利那後,尊者祇夜多帶了弟於,向更北方繼續他的雲遊。

路,很遙遠,有的橫延在原野上,有的環繞着山腰,那高大的路邊樹迎着南風在搖曳,尊者一行人走在涼快的樹蔭下,忽然尊者住腳,抬頭望着樹上,一隻烏鴉停在那兒,尊者注視牠,然後微微笑,點點頭。

走不多遠,弟子們不由疑問道:「尊者!為什麼和烏鴉微笑呢?」

尊者答道:「到時自當說明。」

於是他們又向前走,來到石室城。剛走進城門,尊者的臉色突然變得很慘澹,大家心裡都疑懼,都不敢多問。那正是吃飯的時候,他們進城去乞食,等吃過飯出城來,在城門地方,尊者又像進城時慘然變色,眾弟於忍不住跪下央求道:「請問尊者,為什麼對烏鴉微笑,又在這裹兩度失色呢?」

尊者長嘆一聲,以哀怨的神氣開口說道:「是九十一劫以前,昆婆屍佛涅槃以後,我轉生在一位長者的家裡為子。當時志願出家去學道,可是年邁的父母卻說:「且慢,你當知人生不孝,無後為大,你走了,誰來繼承我家的宗嗣呢?等娶過親再說吧!」一家人忙了一段時期,新娘子總算入門了,我又提出出家的要求,父母都說:「假如能養下一個孩子,我們就不再阻止你。」

不久,真的生下一個男孩,到了小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我禁不住又要求道:「現在可以讓我達成出家的願望吧!」父母再也想不出阻止的理由了,於是暗裡慫恿孩子來央求,孩於哭着說道:「爸爸你不能走,要不然帶我們走,你不能不要媽媽和我,嗯……」做父親的被兒子這番連哭帶訴的哀求,出家的意志就搖動了,對骨肉親情生起了眷戀。「我不走,我和你永遠在一起。」父親撫摩着孩子的頭,親切地說道。因為這個原因,我又流浪在生死道中。

現在,我用神通看到過去生中的姻親,雖然曾經恩恩愛愛地相處過,一旦死散卻很難相遇,雖然同是淪落在六道中。那樹上的烏鴉,就是過去我的兒子,想不到他變成那樣子,還算有緣,幾十劫後還能見上一面。」

尊者說到這裹頓了頓,無限感慨的樣子。 「那麼在石室城外的事呢!」一個弟子插上來問道。

我所以在城門外慘然變色,那是看到一個非常瘦弱的餓鬼的孩子,他哀求我道:「請尊者進城時轉告我母親,說我在這裡盼望她求食回來,已等候她七十年了,如今實在飢餓難忍。」我進城後,把話傳給餓鬼的母親。餓鬼的母親淚流滿面地說道:「我知道的,進城以來七十年,我無時不在記掛他,可是我一點辦法都沒有,生前少和人結緣,也沒有植福,很難求得食物,雖然有膿血、涕唾、糞便等垢穢不淨的食物,因為我才生產,體力衰弱,每次到手的東西都被有力的鬼伴搶去,這一次我好不容易帶了食物,躲躲藏藏趕到城門邊,守門的鬼卒又攔着不放我過去,尊者!請您哀憐我們母子,讓我們能相見,分吃這一點不淨的東西好嗎?」我把餓鬼的母親帶出城來,看他們那一付悲歡分食的樣於,我內心真難過,不由自主的就問道:「你在這裹多少時間了?」鬼母親答道:「我不知道在這裹多少時日了,但眼見這座城池,倒塌又建起,建起又倒塌,共有七次了。」唉!我慨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愈是痛苦的遭遇,偏是最長久,一個餓鬼的壽命居然這麼長。

尊者這番話,聽在弟子們的耳中都恐怖起來,大家不寒而慄,一個人的作為,很可能招致這樣可怕的後果,如果不精勤學道,萬一有所疏忽,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於是他們又向前走,步伐那麼整齊,個個精柙飽滿,充滿了生氣,他們很積極地向光明的前程前進。[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