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拜天地(黎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拜天地
圖片來自個人圖書館網

《一拜天地》中國當代作家黎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拜天地

正月初一,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習俗依然是先拜天地祭先人,然後上墳。這些儀式簡單嚴肅而慎重,孔子的諸多理論中關於這個拜祭,有一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還有一句:「吾不與祭,如不祭。」

記憶里的母親,就有一個這樣供案的牌位。大新年的第一天,必然起個大早,沐手正冠清面肅穆後,焚香念念,叩拜如儀。然後不太見人地直接往祖墳區去。那裡原本人煙就少些,更何況正月初一,有太多的講究。不過現在的人們很少會在大新年的去墓區不說,即便是當時也是式微的。母親比較接受傳統的舊式觀念,她生於那樣的家庭,故親留下的人脈相當之凋零,故凡事記着並遵循的就是雙親在堂時教育的物事。她是一定要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去給逝去的親者拜一拜的。拜,訴訴家族一年中的大事,訴訴近段時間的苦與樂,訴訴新年給祖宗一代逝去的人兒拜年。母親經常是一邊拜一邊細細說說,而且多半是說着說着就哭。沒有親人一個人又遠嫁,拜着拜着就凡俗瑣碎事一堆悲從中來,生活中的如意不如意,一通下去。到底又極怕有人來,怕人聽到,也算是這個環節有點草草收場。下得墓區後,立馬往家中重新換衣帶上禮物紅包之類,再一次出門。這樣,才算新年的第一次出門,也就開始了喜氣洋洋的新年。

這在中國的文化精髓里,就是一條至關重要的拜:天地君親恩。天地天寬地闊,拜的是對天地自然的感激,這也是儒家思想中「仁」。仁義之後才是孝順。我們是一個信仰崇拜天地鬼神的國家,「仁孝」觀,一直是民眾的終極關懷所在,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據。

所以結婚,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第一拜一定是拜天地。這是整個婚禮的核心場面,這個傳統來自於南北朝或者更早,他們保留着傳統文化的濃厚色彩,在婚禮中又極大地增添了歡樂氣氛。甚至是父母不在只要是正式地拜過了這麼一個儀式,天地來作證,那麼盈盈一禮下去,這是新人兒一雙真實心情的鄭重流露和表達。他們感謝天地神靈的恩澤,請求天地在日後的生活里能夠一起白頭偕老,所以,這一拜的重大意義,是在天地面前來一場盟誓。有些地區至今還沿習着向天地三拜的習俗稱為拜堂。這種如儀依序跪拜,這麼一種樸素而虔誠的思想,傳承的意義着實成為了一種信仰。而現代婚禮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禮,對父母鞠躬、夫妻相對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規。實在是褒貶不一。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是我們的責任。竟然不敢提及這也是教育問題。

拜祭的觀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戰國時期,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天地君親師」這一價值系統有利於當時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以此從思想上穩定社會秩序,由此觀之,這一價值體系對當今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借鑑意義。

民國之前的非親生之兄弟姐妹的結拜,無論是在明清的章回傳說里,還是也在盛唐的詩歌與現實之中,一定是要拜天地的。人們崇拜三國里桃園之結義,繼而仿效之,志趣性格相近投緣的人,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幫助,遇事互相照應。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這是友情的升華與社會關係的一種定格,貫穿着儒家「義」的思想,填充於親情與友情之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關係。第一拜,必然詔告天地。

天地之天,在給人福澤的同時,也給人災難;天時地利讓人五穀豐登,乾旱水災風雨雷電一樣讓人饑荒。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大地上生長的萬物供應人們的衣食住行。敬天地,代表着一種積極上進、尊重規律的入世心態。

江湖里,是說中國的精神世界裡,那時候的江湖,算得上人文與熱血的一種。那時的江湖有凜凜的壯志與雄心,他們的天一定是規則,地一定是法度。他們為了這些已經制定的標準而終生的頂禮膜拜並一貫執行着。這些江湖人是豪情與熱血澎湃着的希望。如果有人為權為勢為名為利為別的什麼欲望而走出出了另一種破壞性的方式,必然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危機里,直到改正或者是毀滅性的絕地為止。人們當為正義之師,杜絕與驅逐那些江湖敗類。於是,這時候的結盟,必以拜了天地,結成同盟,一致對外。

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的,好壞一時江湖中的俠客,最後隱於天地之間,絕對不會是現在流里流氣流到烏煙障氣的地方;他們的天地一定是敬在心裡,而不是現在的都在手上,忽悠着乾坤大挪移。

人們的這種焚香祭拜「天地君親師」現象有別於宗教祭拜。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成為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而且拜天地,不能替代。只有親自參與祭典,只有排場式的儀式感,做人是要做到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說到底,怎麼樣也得去與人來個一拜天地才好。[1]

作者簡介

黎樂(澳門),自由撰稿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