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誠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念誠心,「滿心仇恨」的女子,萬萬也沒想到,今夜的雕刻師傅竟說她「容貌美麗、莊嚴、慈祥、很像菩薩」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偏遠山區的村落里,流傳着一個故事。
山下住着一位小有名氣的雕刻師傅;因為這師傅的為人實在、善良、雕刻技巧又很棒,很多人都請他去幫忙。最近山那邊的一村莊新建了一座寺廟,邀請他去雕刻一尊「菩薩的像」。
當天天色已晚,要到達山那邊的村莊,必須經過傳說「鬧鬼」的山上叢林;有很多夜晚越過山的人,被極為恐怖的女鬼嚇死。所以家裡的親人、朋友就力勸雕刻師傅,等隔日天亮時再啟程,免得遇到不測。師傅對家人說:什麼能誤,雕佛像不能誤!深怕動身太晚會誤了約定的時辰,即辭別家人只身前往。
行至半路,天色逐漸暗淡,圓圓月亮已高掛天空,漫天的星星也都出來眨着眼睛,月光下師傅隱約發現,前面怎麽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狽、披頭散髮、雙手抱膝把頭深深的埋在腿上。
師傅緊走幾步問女子:「姑娘是否需要我幫忙嗎?」
女子回答:「我是要翻越山頭到鄰村去看望生病母親,行至半路因鞋被磨破腳痛無法走路,又害怕傳說的鬼,所以不敢往前走。」
師傅說:「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背你一程。」 女子同意。
月夜中,師傅背着她,走得汗流夾背後,停下休息。
女子問師傅:「師傅難道你不怕傳說中的女鬼嗎?為什麼不自己快點趕路,還要為了我而耽擱時辰?」
師傅回答:「我是想趕路啊!可是如果我把你一個人留在山上,萬一你碰到什麼危險怎麼辦?我背你走,雖然累,但至少有個照應、可以互相幫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師傅看到身旁有塊半截木頭,就拿出隨身攜帶的鑿刀工具,看着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起來。
女子問:「師傅啊,你在雕什麽啊?」
師傅心情愉悅地說:「我覺得你的容貌很美麗、莊嚴、慈祥,很像我母親供奉的那尊觀音菩薩,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來雕刻一尊觀音菩薩像啊!」
坐在一旁的女子聽到這話,頓時哭得淚如雨下。她告訴雕刻師傅,她就是傳說中的那「恐怖女厲鬼」。
多年以前,她隻身帶着女兒翻山看望生病的母親時,在這半山腰遇上一群強盜,當時她奮力抵抗不過,自己被污,5歲的女兒也被強盜摔死在山崖下;悲痛羞愧的她,縱身跳下山谷,化為「厲鬼」,專在夜間取過路人的性命。
「滿心仇恨」的女子,萬萬也沒想到,今夜的雕刻師傅竟說她「容貌美麗、莊嚴、慈祥、很像菩薩」!
善良的雕刻師傅,用真誠感動了「滿心復仇的女厲鬼」
女子拜別善良的雕刻師傅,懷抱那半截木頭刻成菩薩像。剎那間,化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天亮卯時,雕刻師傅準時到達鄰村的寺廟,大家都很驚訝他竟能在半夜中,活着越過山頭。
從那天后,再也沒有夜行的人,遇見傳說中的「女厲鬼」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