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封書信(179) 潘逢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封書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封書信》中國當代作家潘逢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封書信(179) 今天,我非常想找到一封書信,一封多年前一位小學生寫給我的書信。多年前我在從事寫作時,在《風鈴叮噹》一書中發表了一篇散文《花開的歌聲》。不久收到了這位小學生的來信,信中說這是她看過的最美的一篇文章。她問我是怎麼寫出這麼美的文章來的?記得當時我看了這封信後,被她稚嫩的筆跡和發自內心的讚美而深深感動。我收到過來自全國各地筆友的來信,但出自小學生的只有這一封信,也是最震撼我心靈的一封信。我真的沒有想到小學生也能從我這篇文章中得到很美的感受。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散文,而且小學生還沒開始寫散文。文中流露出來的美也是朦朧,婉約,輕靈的。我給她回了信。後來因為我外出打工,輾轉流離,和她失去了聯繫。

但這封書信曾帶給我的溫暖、鼓勵和力量,卻一直留存於我的心靈深處。如今我忽然想到了信中所飽含的另外一層殷切的希望和真摯的期許,內心不禁蒼涼和愧疚。因為自發表那篇文章,收到那封信以後,我雖然還在堅持寫作,但是大多數的時間卻消磨在無關緊要的瑣事,自怨自艾的抱怨與閒逛閒坐的光陰里。所以我在創作上也沒能取得較大的進步和成績。我命運多舛,高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沒能讀大學,參加工作。其實,現在想來,這並不能阻礙一個人的前進和發展。有很多取得成功的人不都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讀大學麼?可是當年我就解不開心中那個悲傷抑鬱的心結,一味地沉浸在懊悔與痛苦裡不能自拔,由此而蹉跎了多少美好的青春年華。如果我能早點醒悟,化悲痛為力量,用筆桿為武器,不也可寫出許多感人的好文章麼!

幸好我現在醒悟了,因為我想到了那封書信,那封給我心田注入喜悅與力量源泉的書信。流逝的時間已一去不復返,可現在和未來我還可以盡最大努力抓住。前幾天一位好友給我打電話:「怎麼好久不和我聯繫了?在忙什麼?」我告訴她:「我想多看看書,寫點東西。」這是我現在真實的想法和生活狀況。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地感覺到內心思想、情感的突奔激盪,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真的哪裡都不想去,只想不停地看書學習,不停地寫,直到寫出能完全體現我精神與價值的好文章,寫出讓世人警醒、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我現在只想抓住每分每秒,再也不想讓那些負面情緒影響我對於文學創作的熱愛。如果因為這樣,而讓朋友們感覺我疏遠了她們,感覺我是一位不重視情誼的人,那我也無話可說。好在我看到了這句話:「有一種愛叫做不聯繫。」真的寫出了我此刻的心聲。朋友們,不聯繫不代表我不愛你們,只是每個人有各自的追求和使命,有些責任和使命需要用一個人的全部熱情和生命力去完成。

自從我小學三年級在姐姐的督促下寫了第一篇日記,繼而在《幼苗》一書發表《我愛紅領巾》一文後,我就如痴如醉地愛上了閱讀與寫作。曾有段時期我因感情遭受重創,精神恍惚,是閱讀拯救了我。因為我從那些書里看到了很多比我的命運還要悲慘的人,他們都能用堅強和樂觀戰勝厄運,用堅韌不拔的努力換來了最後的勝利,我為什麼不能?哲學家尼采說過:「不幸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這句話已成為我戰勝不幸的必勝武器。實際上,閱讀和寫作已成為我生命里唯一能抓得住的救命的蘆葦。

我沒有找到那封書信。我只祈願,喚醒我心中沉睡熱情與意志的那位小學生,能從我以後的文章中看到更多的美,能再次給我寄來一封書信,讓我有機會對她說一句:「謝謝你的信。」[1]

作者簡介

潘逢燕,筆名潘玉,女,1973年7月生於湖南省沅陵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