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號冰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號冰川

中文名稱;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

外文名稱;Urumqi Glacier No.1, Tianshan Mountains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縣

氣候類型;高山高原氣候

占地面積;1.85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烏魯木齊河冰川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Urumqi Glacier No.1, Tianshan Mountains),簡稱烏源1號冰川。該冰川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縣境內,距離烏魯木齊市區西南約120公里處,屬於天格爾山北坡烏魯木齊河的河源區。1959年,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在烏魯木齊河的源頭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研究站,使得該冰川在國際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地貌

1號冰川形成於第三冰川紀,距今已有480萬年的歷史了。由於現代冰川類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積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遺蹟保存完整清晰,所以1號冰川有"冰川活化石"之譽,成為我國觀測研究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蹟的最佳地點。這裡冰川沖積地貌非常明顯,對於進行地質科學考察者,可以從這裡探察烏魯木齊河億萬年間發育的過程。

1號冰川距城市近、交通方便,且古冰川遺蹟保存完整清晰,有"冰川活化石"之譽,成為中國觀測研究冰川的最佳地點之一。在1號冰川下面海拔3500米以上,可以看到成層的槽谷、岩坎、岩盆、冰斗及狀似綿羊脊背的羊背石等冰蝕景觀,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谷地保存着各時期的冰川堆積物。整個冰川有各種形狀的"呈舌狀的冰川前緣"、"金字塔般的角峰"、"弧形的冰川終磧"。

規模

1號冰川屬雙支冰斗-山谷冰川,長2.4公里,平均寬度500米,面積1.85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年均運動速度約5米,底部海拔高度為3740米。

名稱

1959年,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在烏魯木齊河的源頭,天山山脈天格爾山中建立了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1號冰川"名字中的"1號"即是由當年的研究編號而來。

儘管1993年1號冰川分裂為2支(即2條不同的冰川),但習慣上仍沿用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的提法,並分別稱為該冰川的西支與東支。

科研

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簡稱天山冰川站)是我國唯一專門以冰川和冰川作用區為主要觀測、試驗和研究對象的野外台站,是在施雅風院士倡議下於1959年建立的。1988年首批成為中國科學院對外開放台站,1997年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評審中被評為A類站,同時被授予野外工作先進集體。199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台站(試點站)。

天山冰川站是國際冰川監測網絡中,中亞內陸冰川的代表觀測站點。在中科院、研究所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建設,現已基本形成一個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觀測、試驗和研究的野外基地。

天山冰川站包括基本站和高山站。其中,基本站海拔高度2130m,座落於烏魯木齊河上游高山峽谷間,占地面積約6000㎡。高山站海拔3545m,占地面積約1000㎡,與基本站相距35km,是野外考察人員和站觀測人員的住所和後勤設備存放處。20世紀90年代以後,天山冰川站觀測的冰川繼續增加。除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為基準觀測冰川,還涉及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號冰川和廟爾溝平頂冰川等多處,形成了對天山東部觀測的完整體系,與國際冰川觀測的先進水平接軌。

退縮

由於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的存在,使得科學界與公眾都對1號冰川的退縮狀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相關科研成果與新聞報道也較為廣泛。

新華社2010年7月13日消息中說:"研究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1.0℃。估算2008年的多年凍土下陷深度為86.8米,較1992年減少了7.7米。""研究人員還發現,多年凍土活動層的變化與河源區夏季(5~10月)的水熱狀況密切相關,活動層厚度隨融化指數、夏季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人員同時推斷長期持續的氣候變暖,是導致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升溫的主要驅動力。"當這類消息一次次地出現,人們對於1號冰川發展發育、存在存亡就更加關注了。

1號冰川一直處於後退狀態,在1962~2006年的40多年裡,其面積減少了0.27平方公里,並呈加速減少的趨勢。天山一號冰川自1962~2000年間共減少0.22平方公里,亦即11%,其中1992~2000年1號冰川這9年間減少的面積為0.10平方公里,接近於1962~1992年這30年間冰川減少面積的0.12平方公里。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深入分析了天山冰川近50年的冰川區氣象、冰雪粒特徵、冰川溫度、冰川物質平衡、冰川水文、冰川末端位置、冰川面積和冰川厚度等觀測資料後發現,天山冰川在表面雪粒特徵、成冰帶、冰川溫度、面積、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這些變化均與氣溫升高有着密切的聯繫。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快速升溫,使1號冰川退縮加速,冰川融水徑流量也呈加速增大趨勢。

專家指出,與冰川面積、厚度及末端變化不同,冰川物質平衡變化是冰川對氣候變化更直接的反應。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1號冰川的負物質平衡已連續8年,並仍在繼續,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1958~2004年間,1號冰川平均厚度減薄12米,損失體積達2062萬立方米。由此可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快速升溫,促使烏魯木齊河源冰川融水徑流迅速增大。

據新華社烏魯木齊2017年4月30日電"氣溫升高,雪線上升,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一年共後退了13.5米,50年後可能徹底消失。"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站長李忠勤面色凝重。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20多名科研人員再次登上末端海拔3800米的一號冰川,測量冰川物質平衡、厚度、溫度、運動速度和冰川末端變化數據,並採集大量樣品。

經過初步測量,一號冰川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一年間,東、西支分別退縮約7.2米和6.3米。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副站長王飛騰告訴記者,由於冰川快速融化,一號冰川末端在1993年分裂為東、西兩支,近年來退縮態勢明顯。

天山有"中亞水塔"之譽,是確保新疆乾旱區綠洲經濟發展和寒區生態環境穩定的重要水源。然而,近年觀測到的數據,顯示了人類活動對冰川消融的"加速度"影響。"一號冰川上冰塵數量明顯增多是近年來最顯著的現象之一。"李忠勤進一步解釋,冰塵顆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污化物質,會影響冰川對光熱的反射,從而加劇冰川退縮,一號冰川附近的廠礦、國道216線行經車輛擴散的污染物、過度放牧帶來的土壤退化,都是冰塵增加的原因。

保護

據自治區環保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趙志剛介紹,保護區域東西最長約56.5公里,南北最長約43.5公里,總面積約947.68平方公里,地跨三個縣市。

為加快保護區建設進程,自治區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今後將加大執法力度,督促生產、礦產企業加強污染源控制,三至五年內關停區域內所有礦點,對冰川附近的216國道限行,加強區域人員管理,嚴禁遊客進入,多舉措治理採挖雪蓮、紅景天、虎耳草等珍貴野生植物的行為。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是中國觀測時間最長、資料最為詳盡的冰川。以一號冰川為中心,其周圍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條現代冰川,是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多個縣市的重要水源地。

"每年5至9月是天山一號冰川消融的高峰期,一個月消退1米多,一年退縮4至8米。"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站長李忠勤說,受自然因素以及區域內人為因素影響,冰川加速消融。冰川面積已由1962年的1.95平方公里退縮至1.62平方公里,冰川末端厚度減薄40多米。[1]

被譽為"固體水庫"的冰川對河川徑流起着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是乾旱區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源"。新疆冰川融水占地表徑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天山南北廣袤綠洲最重要的水源保障。

旅遊

烏魯木齊縣旅遊局介紹,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本不屬於旅遊景點,只是一些旅行社自發推薦的旅遊線路,未經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和許可。但由於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距離烏魯木齊市相對較近,加之沿途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因此2000年以後來到此探險、旅遊者逐年增多,給作為烏魯木齊河河源的一號冰川帶來了很大的環保壓力。 不少遊客在一號冰川範圍內進行旅遊活動。原本是生命之源的聖潔之地,如今正在受到人為污染,塑料餐盒、飲料瓶、食品包裝袋赫然入目,還發現有牙膏袋、爛皮鞋等物,令人痛心。隨着市場經濟的繁榮,水市場的興起,不少企業家看準了這一時機,以天山冰川為原料的飲料紛紛上市。人工採集大量的冰川水作為飲料上市,可能使冰川失去生態平衡而萎縮。

2006年10月,烏魯木齊市政府作出決定,為保護烏魯木齊水源地不受污染,禁止遊客遊覽天山一號冰川。當時在距離一號冰川4公里的入口處,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被拒之門外。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工作人員說,此前眾多的遊客給一號冰川帶來了不小污染,其中白色污染尤為嚴重;天山冰川站留在1號冰川上的一些科研設備也遭到破壞。

相關視頻

中國一號冰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