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方傳教士的長征親歷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個西方傳教士的長征親歷記》作者:[瑞士]薄復禮,譯者:嚴強 席偉,類別:傳記/見證,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傳記,文體名。亦單稱傳。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1]。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和歷史關係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2]。
內容簡介
1934 年 8 月 7 日,由任弼時、蕭克、王震領導的紅六軍團奉命從湘贛根據地向外圍挺進。1934 年 10 月 1 日,先遣西征的紅六軍團在連續突破敵軍圍追堵截的殘酷環境下,穿越湖南、廣西後到達貴州黃平。此時的紅軍因連續作戰、行軍,不但減員嚴重,還缺糧少彈,急待補充。就在部隊擬於次日秘密突襲舊州城時,出於作戰需要扣壓了途中相遇的薄復禮夫婦等一行8人。當時紅軍的政策是把外國教會劃歸為反動勢力,因此攻克舊州後,紅六軍團決定繼續扣留薄復禮等兩個可疑的外國教士並隨軍審查。此後,紅軍始終處在湘鄂川黔滇山區艱苦的轉戰之中,為解決被扣的外國教士的問題,紅軍與有關方面的聯絡均需費時費力地互相尋找。再加上國民黨政府、湘西土匪等方面的破壞、敵視等原因,致使薄復禮本人不得不隨紅軍行動長達18個月之久,行程近19000里。
儘管非薄復禮本人所願,但他作為長征中一個來自西方陣營的外國人,目睹和親歷了紅軍長征,尤其是有關紅六軍團西征,紅二、 六軍團會師,開闢湘鄂川黔滇邊革命根據地,以及為掩護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而轉戰萬里的艱難歷程,這段相關史料曾極度缺乏,因此彌足珍貴。
在隨紅軍同吃同住同行的560天中,紅軍官兵在艱苦環境中,為革命理想不畏犧牲、英勇奮鬥、平等待人、為窮人打天下的崇高壯舉,一再觸動了原本屬於紅軍對立陣營的這位外國教士,使他從一個旁觀者、對立者,漸漸理解並對紅軍產生了敬意。
1936 年,薄復禮為本書的出版回到英國,並應邀在歐洲和美國演講。他的書及其在紅軍中的見聞,讓西方民眾從一個側面了解了當年頻遭西方輿論污衊的紅軍長征內幕和長征真相。本書被多次重印並又譯成法文出版。
1939 年,薄復禮夫婦回到正處在艱苦抗戰中的中國。他理解當年送別晚宴上紅軍首長王震對他所說的: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怎樣為了窮人」。在貴州盤縣傳教期間,他穿着中式長衫、操着方言,學中醫、采草藥,行走在窮鄉僻壤,為當地窮苦民眾看病辦學,並和當地在華盟軍一起參加中國的抗戰。
1985 年,通過索爾茲伯里的幫助,定居倫敦曼徹斯特郊外國王路234號公寓的薄復禮與蕭克將軍恢復了聯繫。五十年前那段共同對長征的見證,令兩個耄耋老人互致熱忱的問候。
1993 年,薄復禮去世,與先他而去的妻子同葬英國。倆人一生沒有子女。然而,薄復禮與紅軍的經歷和1936年的長征親歷,使他留在了紅軍的長征歷史中。
作者簡介
薄復禮,瑞士籍英國人,原名魯道夫·阿爾弗雷德·波斯哈特·皮亞吉(Rudolf Alfred Bosshardt Piaget),生於1879年,中文名薄己,字復禮。
參考文獻
- ↑ 文學藝術形式主要包括哪些,高三網,2021-05-03
- ↑ 傳記的特點是什麼,養娃家,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