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鴨的喜劇》(魯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鴨的喜劇》
來自百度知道的圖片
《yā de xǐ jù 》


作品名稱 :《鴨的喜劇》

作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2年

作品出處 :《吶喊》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說

字 數 :約1570餘字


《鴨的喜劇》,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2年創作的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

概述

小說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這篇小說在寫作上有散文特色,細膩溫婉,情節性不強,但語言樸實、親切、雅致,韻味獨特。

作品原文

鴨的喜劇 俄國的盲詩人愛羅先珂1君帶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後不久,便向我訴苦說「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這應該是真實的,但在我卻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2,只以為很是嚷嚷罷了。然而我之所謂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謂寂寞罷。 我可是覺得在北京仿佛沒有春和秋。老於北京的人說,地氣北轉了,這裡在先是沒有這麼和暖。只是我總以為沒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銜接起來,夏才去,冬又開始了。 一日就是這冬末夏初的時候,而且是夜間,我偶爾得了閒暇,去訪問愛羅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裡;這時一家的人都睡了覺了,天下很安靜。他獨自靠在自己的臥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黃色的長髮之間微蹙了,是在想他舊遊之地的緬甸,緬甸的夏夜。 「這樣的夜間,」他說,「在緬甸是遍地是音樂。房裡,草間,樹上,都有昆蟲吟叫,各種聲音,成為合奏,很神奇。其間時時夾着蛇鳴:『嘶嘶!』可是也與蟲聲相和協……」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時的情景來。 我開不得口。這樣奇妙的音樂,我在北京確乎未曾聽到過,所以即使如何愛國,也辯護不得,因為他雖然目無所見,耳朵是沒有聾的。 「北京卻連蛙鳴也沒有……」他又嘆息說。 「蛙鳴是有的!」這嘆息,卻使我勇猛起來了,於是抗議說,「到夏天,大雨之後,你便能聽到許多蝦蟆叫,那是都在溝裡面的,因為北京到處都有溝。」 「哦……」 過了幾天,我的話居然證實了,因為愛羅先珂君已經買到了十幾個科斗3兒。他買來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裡。那池的長有三尺,寬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種荷花的荷池。從這荷池裡,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養出半朵荷花來,然而養蝦蟆卻實在是一個極合式的處所。科斗成群結隊的在水裡面游泳;愛羅先珂君也常常踱來訪他們。有時候,孩子告訴他說,「愛羅先珂先生,他們生了腳了。」他便高興的微笑道,「哦!」 然而養成池沼的音樂家卻只是愛羅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來主張自食其力的,常說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應該種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勸誘他就在院子裡種白菜;也屢次對仲密夫人勸告,勸伊養蜂,養雞,養豬,養牛,養駱駝。後來仲密家果然有了許多小雞,滿院飛跑,啄完了鋪地錦的嫩葉,大約也許就是這勸告的結果了。 從此賣小雞的鄉下人也時常來,來一回便買幾隻,因為小雞是容易積食,發痧4,很難得長壽的;而且有一匹還成了愛羅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說《小雞的悲劇》5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鄉下人竟意外的帶了小鴨來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說不要。愛羅先珂君也跑出來,他們就放一個在他兩手裡,而小鴨便在他兩手裡咻咻的叫。他以為這也很可愛,於是又不能不買了,一共買了四個,每個八十文。 小鴨也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放在地上,便蹣跚6的走,互相招呼,總是在一處。大家都說好,明天去買泥鰍來餵他們罷。愛羅先珂君說,「這錢也可以歸我出的。」 他於是教書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會,仲密夫人拿冷飯來餵他們時,在遠處已聽得潑水的聲音,跑到一看,原來那四個小鴨都在荷池裡洗澡了,而且還翻筋斗,吃東西呢。等到攔他們上了岸,全池已經是渾水,過了半天,澄清了,只見泥里露出幾條細藕來;而且再也尋不出一個已經生了腳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沒有了,蝦蟆的兒子。」傍晚時候,孩子們一見他回來,最小的一個便趕緊說。 「唔,蝦蟆?」 仲密夫人也出來了,報告了小鴨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說。 待到小鴨褪了黃毛,愛羅先珂君卻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羅斯母親7」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處蛙鳴的時候,小鴨也已經長成,兩個白的,兩個花的,而且不復咻咻的叫,都是「鴨鴨」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們盤桓8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勢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裡滿積了水,他們便欣欣然,游水,鑽水,拍翅子,「鴨鴨」的叫。 現在又從夏末交了冬初,而愛羅先珂君還是絕無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裡了。 只有四個鴨,卻還在沙漠上「鴨鴨」的叫。[1] 

注釋

  1. 愛羅先珂(1889—1952年):俄國詩人和童話作家。童年時因病雙目失明。曾先後到過日本、泰國、緬甸、印度。一九二一年在日本因參加「五一」遊行被驅逐出境。後輾轉來到我國。一九二二年從上海到北京,曾在北京大學、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任教。一九二三年回國。他用世界語和日語寫作,魯迅曾譯過他的作品《桃色的雲》等。
  2.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語出《孔子家語·六本》,意思是在花室里停留的時間長了,反而聞不出花香了。[2] 
  3. 科斗:通「蝌蚪」。
  4. 痧:中醫指霍亂、中暑等急性病。
  5. 小雞的悲劇:童話。魯迅於1922年7月譯出,發表於同年9月《婦女雜誌》第84第9號,現收入《魯迅譯文集》第二卷。
  6. 蹣跚: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7. 俄羅斯母親:俄羅斯人民對祖國的愛稱。
  8. 盤桓(huán):逗留;徘徊。

創作背景

這篇小說取材於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1922年在北京時的生活片斷。愛羅先珂是一位常用世界語寫作的盲詩人,他的童話負盛名。愛羅先珂曾先後遊歷日本、泰國、緬甸、印度。1921年在日本時因參加「五一」遊行而遭迫害並被驅逐出境,輾轉來華,旅居於上海、哈爾濱、北京。1922年初,應北京大學之邀,來該校授世界語,又曾在北京世界語學校任教,這期間他借住於周氏兄弟(魯迅和周作人)八道灣寓所。在北京期間,愛羅先珂創作了一篇題為《小雞的悲劇》的小說,用以寄託自己的理想。這篇小說寫一隻小雞抱着幻想,要像鴨子一樣地游泳,結果下水、後卻被淹死了。愛羅先珂對小雞的悲劇充滿了憐愛與同情,他以小雞的悲慘遭遇寄託自己理想不能實現的悲哀。作者魯迅則以對稱的方法構思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作於1922年10月,最初發表於1922年12月《婦女雜誌》第8卷第12號,後收入作者小說集《吶喊》。

作品鑑賞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與 俄國盲詩人 愛羅先珂在 北京有過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為素材,作品結構簡單明了,但內容豐富深廣。

主題思想

小說以愛羅先珂的「沙漠」感為起點,描述了愛羅先珂「獨自靠在自己的臥塌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黃色的長髮之間微蹙了」的現狀。呈現了魯迅在《燈下漫筆》中所言: 「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願意吃中國人的肉的。」、「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獨臥塌上,眉棱微蹙的愛羅先珂正是這類有良心、令人佩服的外國人。小說寫了愛羅先珂的「寂寞」感,也寫了「我」與這位外國友人對環境的不同感覺「『嚷嚷」,但很快就總結說:「我之所謂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謂寂寞罷。」當時的舊中國軍閥爭權、相互傾軋鬥毆五四新文化陣營逐漸走向分化,封建復古派甚囂塵上,從中國的知識分子角度看,令人困擾、厭煩,故而「我」更多地從嚴峻的形勢中進行反面的總結,稱之為「嚷嚷"。愛羅先珂是一位外國人,又是一位盲者,他見不到封建軍閥的肆虐,只能常常聽見中國仁人志士的壞消息。在五四退潮期中,新文學陣營中的同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除去「高升」的和「退隱」的,「前進」者也有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陣"的感覺。「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便是魯迅對當時情境的總概括,「寂寞」與「嚷嚷」是愛羅先珂和魯迅先生對當時局勢的不同角度的概括,它們相得益彰。

藝術特色

在藝術表現上,這篇小說平淡而雋永,明快而深沉,在饒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鴨的喜劇》只是通過人物的內心感受來表現社會。它本來可以藉助於一兩個典型的情節,描寫盲詩人在中國的遭遇,顯示他的寂寞的來由,達到抨擊現實的目的。但是它沒有這樣寫。小說自始至終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渲染一種氣氛,呈現出一種如置身荒漠似的寂寞。這種不知從何而來又無所不在的寂寞,它的藝術感染力,有時比寫一兩件具體事實更強烈。在這裡,通過盲詩人的感受,用「沙漠」來形象地象徵了現實生活的特徵。使愛羅先坷,也是使魯迅感到寂寞的,不是某種個別的事情或個人的遭遇,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黑暗和死氣沉沉。這種寫法,不僅使作品有強烈的感染力,而且能發人深思。小說運用了象徵手法,許多地方有象徵意義。「沙漠」是社會現實的象徵,而北京「只有冬夏沒有春秋氣」,這也可以理解為不只是指自然氣候,而含有雙關意義,即也隱喻着社會。作品的結尾,象寫意畫,寓意深長,耐人尋味。 作品雖然着意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但是並不直接作心理活動的描寫,而是藉助於細節表現出來。小說情節簡單,但細節相當豐富,而且富有表現力。盲詩人在夏夜裡獨自在臥榻上懷想緬甸的情景,充滿詩情畫意。寥寥數語,不僅表現出他此刻的百無聊賴,更表現出了他的詩人氣質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思想性格。 小說還多處運用了反襯手法。遍地音樂的緬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襯出「連蛙鳴也沒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涼,「我」因習以為常對環境感覺的遲鈍,反襯出盲詩人的敏感,對「俄羅斯母親」的渴念,反襯出盲詩人對中國的不滿和失望;鴨子在「沙漠」上的叫聲,反襯出比無聲更「寂寞」的世界。

作品評價

這是一篇完全散文化的小說,可以算得上是一篇生活小品。它沒有像通常的小說那樣用較多的筆墨去刻劃人物,也沒有引人入勝的曲折離奇的情節。小說中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只有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買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以及最後離去而絕無消息的幾個生活片斷。這幾個片斷已經比較準確地表現了愛羅先珂的人生觀。它所重的是思想的挖掘,這是作為思想家的魯迅先生小說創作的一大開拓,是魯迅先生以「我」為主人公之一的小說的獨創。它有別於傳統小說,也與外來形式不同,是小說創作中的獨特的新品種。——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魏洪丘 全篇極寫盲詩人對自然之聲這「奇妙的音樂」的懷念和嚮往,卻終於失望;極寫仲密夫人的熱情和孩子們的純真,然而他們卻報告着蝌蚪已被小鴨吃盡;極寫小鴨長成,活得滋潤而歡樂,可是「不復咻咻的叫,都是『鴨鴨』的叫了。」這些顯然都襯託了愛羅先珂的寂寞而且無奈。——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王景山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相關視頻

悅讀一刻之《鴨的喜劇》 魯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