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平用反間計解滎陽之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陳丞相世家》) 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①。久之,漢王患之,請割滎陽以西以和,項王不聽。漢王謂陳平曰②: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

原文

   (節自 《陳丞相世家》)

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①。久之,漢王患之,請割滎陽以西以和,項王不聽。漢王謂陳平曰②:「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 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 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之屬③,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④,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鍾離昧等。項王即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⑤,曰: 「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⑥。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請骸骨歸⑦。」 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⑧

陳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門,楚囚擊之。陳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夜出。遂入關,收散兵復東。

譯文

楚王很急迫地攻打漢王,斷絕了他的甬道,將漢王圍困在滎陽城中已經很久了。漢王很擔憂,請求割讓滎陽以西的地盤給項王與其講和,項王不答應。漢王對陳平說: 「天下如此紛亂,何時才能安定哪?」 陳平說: 「項王為人很恭敬,他愛惜人才,所以那些講求廉節、喜好禮儀的人,都歸附於他; 至於論功行賞封爵邑之事,他卻看得很重,因此有些人又不願歸附他。而今大王你很傲慢,缺少禮節,所以那些講求廉節的人不來你這裡; 然而大王你能夠很豐厚的封他們的爵邑,因此那些無才而蠢笨,只圖錢財而不知廉恥的人,也多願歸漢。如果各自真誠地去除你兩個的短處,用兩個的長處,那天下在揮指間就可安定了。但是,因大王你恣意侮辱人,所以得不到講求廉節的人。而楚卻有隙可乘,項王那些忠心耿耿之臣,即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這類人,也不過幾個人罷了。大王你如能拿出幾萬斤金子,進行反間計,離間項王君臣關係,以使他們心起猜疑。項王的為人生性好猜忌,相信讒言。這樣一來,楚的內部必定相互誅殺。漢便因此而舉兵攻打他,楚軍必定破敗。」 漢王認為這計策很可行,便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憑陳平怎麼處理,不過問這批金子的出入去向。

陳平既用大量的金子在楚軍中實施反間計,又在楚軍中宣揚鍾離昧等諸位將領作為項王的戰將,功勞已很多很多了,但是始終得不到割地封王,他們想投奔漢王,與漢一同來滅掉項氏天下,從而分割項王的領地。項王果然中計,不相信鍾離昧等人。項王既然生了疑心,便派使節到漢。漢王為此備具了牛、羊、豬等精美食品,舉着端進來。漢王見到楚使,故作驚訝地說: 「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節,那知是項王的使節。」 隨即將精美食品拿走,並將粗糙食品拿進來給楚使食用。楚使回去,便將此情形完完全全地報告給項王。項王果然十分懷疑亞父。亞父想急於攻下滎陽城,因項王不相信他,便不聽他的意見。亞父知道項王懷疑他,於是十分氣憤地說: 「天下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你好自為之,我情願請求帶着這把老骨頭回家去。」 亞父在回歸的路上,還未到彭城,就因他背上長的毒疽而死了。

陳平趁着黑夜從滎陽城東門放出二千女子逃出,楚軍便跑到東門去攻擊抓捕她們。陳平便與漢王趁着黑夜從城的西門逃出去了。到了關中,收聚那些離散的兵馬,再向東進攻項羽。

鑑賞

《孫子兵法》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本文記述的是陳平用反間計解漢王劉邦滎陽之圍,就是因為陳平在陳涉起義後,曾投奔項羽,任都尉,後又歸劉邦,他對項羽和劉邦二人知之甚深,故能針對項羽的弱點行計,從而取得了成功。本文分為 「獻計」、「行計」 與 「計果」 三部分。

(一) 獻計。漢四年 (前203),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攻已久,面臨糧絕乏食之危,劉邦欲解滎陽之圍,陳平給他獻計,分析說: 「項王的優點是恭敬愛才,所以廉節好禮之士都歸順他; 他的缺點是太看重行賞封爵之事,即不輕易進行封賞,所以有些人不願歸附他。漢王你呢,缺點是傲慢,缺少禮節,因此講求廉節的人不來你這裡; 優點是你能很豐厚的進行封賞,因此那些才愚智笨、只圖錢財的人多願歸漢。你們兩人各自如能去掉兩人的缺點,綜合兩人的優點,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 此外,陳平又根據項羽生性好妒忌,相信讒言這一弱點,建議行反間計,離間他與亞父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幾位忠耿之臣的關係,使之內部互相誅殺,楚必破,滎陽之圍必解。

(二) 行計。陳平以漢王給的四萬斤黃金作誘餌,大行其計。其一大量收買楚軍官兵; 其二在楚軍中大造輿論,說鍾離昧等跟從楚王征戰,勞苦功高,但不能得地封王,現在想投奔漢王,共同消滅楚王,以分割楚王的領地; 其三當楚使來漢之時,故意讓漢王以精美食品迎接,又故意說他們不是亞父的使節,便以粗糙食品待之。假使節之口在項王面前說亞父范增與漢王有勾結。項王果然中計,不信幾位忠耿大臣之言,緩攻滎陽。最後,亞父范增只好憤而請歸,引發背疽而死。

(三) 計果。陳平趁黑夜放出二千女子出東門,讓楚軍去抓捕她們,然後與漢王等從西門逃出,到關中,聚兵力。

全文圍繞陳平的設計而展開,步步按陳平的預計而進行,情節曲折生動,充分展現了陳平知己知彼的智謀與韜略。[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