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國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河渠書》)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 始臣為間,然渠

原文

   (節自 《河渠書》)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②。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譯文

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風作浪 (對鄰國興兵),便打算使秦國力疲憊,不使他向東來征伐韓國,便派遣水利專家鄭國遊說秦國,叫秦國開鑿涇水,從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開一條河渠,沿着北山向東注入洛水,長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秦國在鑿渠工程到一半的時候,覺察到這是中了韓國的計謀,於是想殺死鄭國。鄭國說: 「我當初是間諜,但是渠鑿成後,也是對你們秦國有利的。」 秦國認為鄭國的話不錯,於是,命令繼續鑿渠。渠修成後,用渠中積蓄的水,灌溉鹽鹼地四萬多頃,每畝收成有一鍾。於是,關中的田地都成為了肥沃之地,沒有災害之年。秦國從此富強起來,最後併吞了那些諸侯國。因此,秦國將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鑑賞

《鄭國渠》節自 《史記·河渠書》,敘述韓國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建議、指導修渠,灌溉關中四萬多頃鹽鹼地之事。

鄭國去秦,本意是讓秦國耗費人力、財力去修渠,使其疲憊,以免秦國興風作浪,東伐韓國。河渠修了一半之後,秦國發現中了韓國之計,便想殺掉鄭國。鄭國泰然自若,既承認自己是韓國間諜,又指出 「渠成,亦秦之利」。後來,秦國得渠之利,使關中成為沃野,無凶年,最終以富強之兵併吞諸侯,一統天下。文章着重寫出了鄭國基於國家安全的勇敢和機智。一是受命到虎狼之秦,可謂凶多吉少,沒有一點愛國之心和勇敢精神,是很難從命的; 二是當秦發現「中計」 欲殺他時,能沉着機智地進行辨說,從而脫離險境。同時,也表現了秦國的寬容大度,既未殺鄭國,且在秦地受益兼併諸侯後,還將渠命名為鄭國渠。

全文語言簡潔,在短短的一百三十餘字中,事件卻經過了入秦——說秦 ——修渠——欲停修——復修——渠就——命名鄭國渠六層轉折,敘述卻有序而不亂,可謂簡約之致。[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