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謠言世家》

《謠言世家》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雙十佳節②,有一位文學家大名湯增敡先生的,在《時事新報》上給我們講光緒時候的杭州的故事③。他說那時杭州殺掉許多駐防的旗人,辨別的方法,是因為旗人叫「九」為「鈎」的,所以要他說「九百九十九」,一露馬腳,刀就砍下去了。【首先引用湯增敡發表在報上的一則關於杭州旗人的故事。】

這固然是頗武勇,也頗有趣的。但是,可惜是謠言。【對上一段引用故事的評價,認為其為「謠言」,後文進一步解釋。】

目錄

原文及賞析

中國人里,杭州人是比較的文弱的人。當錢大王治世的時候,人民被颳得衣褲全無,只用一片瓦掩着下部,然而還要追捐,除被打得麂一般叫之外,並無貳話④。不過這齣於宋人的筆記,是謠言也說不定的。但宋明的末代皇帝,帶着沒落的闊人,和暮氣一同滔滔的逃到杭州來,卻是事實,苟延殘喘,要大家有剛決的氣魄,難不難。到現在,西子湖邊還多是搖搖擺擺的雅人;連流氓也少有浙東似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打架。自然,倘有軍閥做着後盾,那是也會格外的撒潑的。不過當時實在並無敢於殺人的風氣,也沒有樂於殺人的人們。我們只要看舉了老成持重的湯蟄仙先生做都督⑤,就可以知道是不會流血的了。【此段從杭州歷史和風氣說明杭州民眾大多為溫順文雅,很難做出群起追殺旗人的事來,所以前文的「故事」為謠言。】

不過戰事是有的。革命軍圍住旗營,開槍打進去,裡面也有時打出來。然而圍得並不緊,我有一個熟人,白天在外面逛,晚上卻自進旗營睡覺去了。【此段敘述辛亥革命時期,杭州發生的戰爭,更進一步證明了杭州人的溫順文雅。】

雖然如此,駐防軍也終於被擊潰,旗人降服了,房屋被充公是有的,卻並沒有殺戮。口糧當然取消,各人自尋生計,開初倒還好,後來就遭災。【此段敘述杭州在辛亥革命後的變化情況。】

怎麼會遭災的呢?就是發生了謠言。【點明遭災的原因。】

杭州的旗人一向優遊於西子湖邊,秀氣所鍾,是聰明的,他們知道沒有了糧,只好做生意,於是賣糕的也有,賣小菜的也有。杭州人是客氣的,並不歧視,生意也還不壞。然而祖傳的謠言起來了,說是旗人所賣的東西,裡面都藏着毒藥。這一下子就使漢人避之惟恐不遠,但倒是怕旗人來毒自己,並不是自己想去害旗人。結果是他們所賣的糕餅小菜,毫無生意,只得在路邊出賣那些不能下毒的家具。家具一完,途窮路絕,就一敗塗地了。這是杭州駐防旗人的收場。【此段敘述因謠言而遭災的具體情況。】

笑里可以有刀,自稱酷愛和平的人民,也會有殺人不見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謠言。但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古時候無須提起了,即在近五十年來,甲午戰敗,就說是李鴻章害的,因為他兒子是日本的駙馬⑥,罵了他小半世;庚子拳變,又說洋鬼子是挖眼睛的,因為造藥水,就亂殺了一大通。下毒學說起於辛亥光復之際的杭州,而復活於近來排日的時候。我還記得每有一回謠言,就總有誰被誣為下毒的奸細,給誰平白打死了。【此段是作者針對上文所述的杭州因謠言而遭災的事情而抒發的議論和感慨,也是本文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強調了「謠言」害人害己的危害性,並舉實際例子加以佐證。】

謠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謠言殺人,也以謠言被殺的。【此段總結前文,得出結論,並照應文章題目。】

至於用數目來辨別漢滿之法,我在杭州倒聽說是出於湖北的荊州的,就是要他們數一二三四,數到「六」字,讀作上聲,便殺卻。但杭州離荊州太遠了,這還是一種謠言也難說。

我有時也不大能夠分清哪句是謠言,哪句是真話了。【以上兩段是對第一段所引用「故事」的補充敘述和說明,點出了謠言不僅危害性大而且難以辨別。】

十月十三日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申報月刊》第二卷第十一號,署名洛文。

② 雙十節: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舉行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次年一月一日建立中華民國。九月二十八日臨時參議院議定十月十日為國慶節紀念日,又稱「雙十節」。

③ 湯增敡:「民族主義文學」的鼓吹者。他在一九三三年十月十日上海《時事新報》發表的《辛亥革命逸話》中說:「旗人謂九為鈎。辛亥革命起,旗人皆變裝圖逃,杭人乃偵騎四出,遇可疑者,執而訊之,令其口唱『九百九十九』,如為旗人,則音必讀『鈎百鈎十鈎』也。乃殺之,百無一失。」旗人,清代對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後來一般用以稱呼滿族人。

④ 錢大王:即錢鏐(852─932),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據宋代鄭文寶《江表志》記載:「兩浙錢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慘,科賦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嘗使越云:『三更已聞獐麂號叫達曙,問於驛吏,乃縣司征科也。鄉民多赤體,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間,執事非刻理不可,雖貧者亦家累千金。』」

⑤ 湯蟄仙(1857─1917):即湯壽潛,浙江紹興人。清末進士,武昌起義後曾被推為浙江省都督。

⑥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北洋大臣,洋務派首領。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發生,他避戰求和,失敗後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易順鼎在《劾權奸誤國奏》中說:「李鴻章雖奸,尚不及其子李經方之甚。李經方前充出使日本大臣,……所納外婦即倭主睦仁之甥女。……以權奸為醜虜內助,而始有用夷變夏之階;以醜虜為權奸外援,而始有化家為國之漸。」按李經方系李鴻章之侄,曾娶一日本女子為妾。[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