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札記(王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論語》札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論語》札記》中國當代作家王國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論語》札記

孔子談德,舉例多為有力者,「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周代諸侯國吳國第一代君主。「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此處之「周」,實為周文王。他還舉出幾個德行高蹈的人——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均為其弟子。

他講「為政以德」、「君子懷德」,也是在對有話語權的人提要求。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千里馬日行千里,不是它耐力超強,而是它聽主人的話,與其他的馬和諧相處。這個評價怪不怪?驥者,就是用來行路的,為何要談到「德」?

錢穆先生解釋說:「人之才德兼具者,其所稱必在德,然亦無無才之德。不能行遠,終是駑馬。性雖調良,不獲驥稱。」可謂一語中的。

德者,就是專為孔武者準備的。一個人首先要有能力,不僅是行事能力,更是對別人和外物有傷害的能力。能力越強,越要講德。

所以,力是「德」的重要條件。尤其在夫子生活的早期農耕時代,人的破壞力基本只體現在個人蠻力上,作惡能力終究有限。賤民有無德行並不重要。有德也是被人踩,無德也是被人踩。每日苦苦煎熬。一個誰也指揮不動的底層人(小人),走投無路時,到大街上發泄,最多打倒一個路人就被擒住了。不像現在,可以拎一桶汽油到公交車上傷害一群無辜的人。

在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裡,缺少法治、規則等外力,即便有,也是以強權為背景。「德」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了。既無他律,只好要求自律。此為「德」。它與既有的某些規則共同組成一個完備的體系,既是規則的輔助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正因此,「德」之提出與彰顯,乃是人與人之間無現實平等的一個標誌。

兩千年來,釋儒道三家錯綜繁複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民間龐雜的價值觀。追根溯源,「以德報怨」似乎更符合佛理。從身上捉住虱子跳蚤也要放掉,而不是捻死。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似乎沒什麼爭議,而對「以德報怨」、以身飼虎等徹底妥協的做法雖然也有宣揚但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着不同見解。

不過,不做歸不做。作為文化的一極,「以德報怨」的提法一直挺立在東方價值觀中。提倡之,褒獎之,身體力行之者,不絕於耳。

那麼,儒家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孔子早有明確答案。

[1]

作者簡介

王國華,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