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安石當自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號文忠,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傳頌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王安石待客
外文名稱 Wang anshi hospitality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獨醒雜誌》
文學體裁 文言文
作者 曾敏行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嬌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翻譯
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達京城,於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約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菜餚都沒有準備,蕭氏的兒子心裡對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們喝了幾杯酒,先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塊的豬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放着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嬌慣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了,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注釋:
(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至:到,往。
(3)京師:京城,都城
(4)因:於是
(5)謁:拜見
(6)飯:飯食。
(7)翌日:第二天。 王安石 烏塘 王安石 烏塘
(8)饌(zhuàn):飯食
(9)去:離開。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餚。
(12)其人:指蕭氏之子。
(13)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4)臠(luán):切成塊的肉。
(15)置:放、擺。
(16)而已:罷了。
(17)頗:很,十分。
(18)復:再。
(19)箸:筷子。
(20)啖(dàn):吃。
(21)旁:旁邊,身旁。
(22)公:代詞,指王安石。
(23)食:吃。
(24)之:代詞,指胡餅。
(25)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6)之:代詞,代指蕭氏子。
(27)而:轉接,意思為"但"。
(28)頃:一會兒。
(29)而已:罷了。
(30)在:擔任。
(31) 盛服:穿着華麗的服裝。
(32) 怪:感到奇怪。
(33)約:請。
(34)惟:只
(35)相:宰相
(36)縱:驕縱,慣養
(37)退:回來
(38)愧:羞愧
(39)盛:豐盛
(40)具:具備
本段啟示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做人應當作風簡樸,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王安石貴為宰相,仍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這在今天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從自身生活做起,杜絕奢侈浪費,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簡介
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字達臣,號獨醒道人、浮雲居士、歸愚老人。與
胡銓、楊萬里、謝諤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廢,不能仕進,遂專意學問。亦工畫草蟲。敏行所著文《獨醒雜誌》,其子三聘編為十卷,楊萬里為之序。卒於宋孝宗淳熙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