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虛字說》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虛字說》是研究古代漢語虛詞的專著。清代袁仁林著。成書於清康熙49年 (1710),乾隆11年(1746)付梓刊行。後有 《惜明軒叢書》本,熊羅宿校本。193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 《惜明軒叢書》本重新排印,收入《叢書集成》,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解惠全注本。[1]


  袁仁林(生卒年不詳),字振千,陝西三原人。清雍正年間貢生。平生好學,善書,嗜韓文。另有《古文周易參同契注》《韓文箋注》《瓠園叢語》等著。

  本書是「為童子說書」而作的教學課本。全書約3萬字。共收經、史、諸子古籍的 「虛字」(含單詞和複詞) 143個,分類排列為51項。在釋文例舉時涉及未入詞目的「虛字」約100個。此外,在正文的前後分別附有所撰《虛字說序》和 《虛字總說》二文,表述了作者關於寫作本書的起因和目的,闡述了虛詞的概念和範疇及其在運用中的意義和作用。

《虛字說》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不僅廣泛搜羅了文言虛詞的用例,而且對所研究的對象有較明確的概念。所謂「虛字者,語言襯貼,所謂語辭者也。在六書分虛實,又分虛實之半,皆以事物有無動靜處辨之。若其僅屬口吻,了無意義可說,此乃虛之虛者,故俗以虛字目之。蓋說時為口吻,成文為語辭,論字為虛字:一也。」(解惠全本。以下引文未註明出處者,均同此。) 因此,本書所收錄的 「虛字」大體相當於古代學者所謂 「詞」、「語詞」、「語助」、「助語」、「助字」、「發語」、「語合聲」一類。那些在古代常有被視為 「虛字」實詞(活用的名詞或動詞),本書則未予收錄。這說明關於「虛字」範疇,是有作者自己的界別的。本書所列詞目,大體符合今人所謂 「文言虛詞」的所指。

  本書解析虛詞,重在它的 「神情聲氣」。所謂 「凡書文發語,語助等字,皆屬口吻。口吻者,神情聲氣也。當其言事言理,事理實處,自有本字寫之;其隨本字而運以長短、疾徐、死活、輕重之聲,此無從以實字見也,則有虛字托之,而其聲如聞,其意自見。故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如 「毋、勿、不、弗」的釋文: 『毋』 『勿』 二字,著力禁止。『不』 『弗』 二字,隨語輕重。『毋』 之氣嚴肅。『勿』 之氣決絕。『不』 之氣收縮。『弗』 之氣輕緩。」正是這種不同的 「聲」、「情」而造成「五方殊語」,造成語文的不同「口氣」。作者並據之作出如此的分類: 「其口氣不過數種,或是疑而未定,尚在虛活,信而不疑,歸於死煞,指上指下,推原前事,摹擬方來,頂上起下,透下繳上,急轉慢轉,緊承遙接,掀翻挑逗,直捷紆徐,中有喜怒哀懼、宛轉百折之情,而聲適如之。」這不僅提出了聲情相適的原則,而且列舉了虛詞在語句中的功用。

  本書在詮釋方面有較強的實用性。相類或相關的語詞,常在引例的比較中見其類同或差異。如: 「 『也哉』合聲,(《詩》: 『其君也哉!』) 『也』之氣鈎勒揚起,『哉』之氣撒開暢落。」「 『也乎哉』三合聲,(《左傳》:『獨吾君也乎哉!』) 『也』 字鈎勒揚起,『乎』 字凝停充足,『哉』字沈著暢落。」尤其對虛詞的用法,時有條分縷析、細緻入微的詮釋。如「而」有「凡上下截同類相引,則遞輥向前,有 『又』字意」、「凡上下截兩般相反,則曲輥捩轉,有 『然』字意」、「凡上下截一理並舉,則平輥齊來,有直指之 『乃』字意」、「凡上截一意相因,別順輥直下,有 『因』 字意」4種。「以」有 「用也」、「為也」、「故也」、「因也」、「實也」、「能左右之」、「猶『與』 也」等7個義項或用法。

《虛字說》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的局限在收詞的範圍不夠廣泛,對古代漢語虛詞的全貌反映不夠充足。關於虛詞的理論觀點尚缺乏明晰的哲理分析。其「神情聲氣」說,存在不少含混之論。此外,在義項的劃分和字音的分析上也或有不當和錯誤。

  《虛字說》自問世以來,在漢語語法學史上有重要影響。我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著作《馬氏文通》曾採納它的一些論述和材料。它是繼元代盧以緯《語助》之後,又一本研究古漢語虛詞的有體系的專著。[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