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藺相如完璧歸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①。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②。秦昭王聞之③,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恐

原文

   (節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①。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②。秦昭王聞之③,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願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④,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⑤。」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⑥。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⑦。」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⑧。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⑨,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10),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11)。何者?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12)。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13),禮節甚倨;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14),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1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16),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17)。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18)。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19)。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20),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2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2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23)。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譯文

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是趙國宦官頭領繆賢的食客。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那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事後,就派人送封信給趙王,說他願意用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便與大將廉頗及諸位大臣商議: 想把璧給予秦國吧,秦國的所謂十五城恐怕不可能得到,這是白白受騙; 想不把璧給予秦國吧,恐怕秦兵馬上會來。計策沒有決定下來,想要挑選一個能夠到秦國去回答關於以城換璧之事的人,也沒能選出。此時,宦官頭領繆賢說: 「我的舍人藺相如可以去。」 趙王問: 「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呢?」 繆賢回答說: 「我曾經犯了罪,私下打算逃亡去燕國。我的舍人相如制止我說: 『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收留你呢?』 我說: 『我曾經跟從大王與燕王在國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 『願意結為朋友。』 從這知道他會的,所以我打算前往。』 相如對我說: 『那時,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而你又得趙王寵信,所以燕王想巴結於你。然而當今,是你從趙國逃亡去燕國,燕國懼怕趙國,看這形勢,燕王不但不敢收留你,而且還將把你捆綁起來送還趙國。你不如解衣露膊,請求服罪就刑,這樣還能僥倖得到赦免。』 我聽從他的計謀,大王你也幸好赦免了我。我個人認為這人是勇士,而且有智謀,適宜而且可以擔當這差使。」 於是,趙王召見,並問藺相如道: 「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換我的璧,是給予他呢? 還是不給?」 相如說: 「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不可能不應允秦國的要求。」 趙王說: 「他取走我的璧,而不給我城,那怎麼辦呢?」 相如說: 「秦用城請求換璧,如果趙國不允許,是趙國理虧; 趙國將璧給予秦國,而秦國不給予趙國的城,是秦國理虧。比較、衡量這兩種策略,寧願允許他,讓秦國背上理虧的包袱。」 趙王說: 「誰人可以擔當此使命呢?」相如說: 「大王必定沒有人選,我願意捧護此璧,出使到秦國去。如果城劃歸趙國,那璧就留在秦國; 城不劃歸趙國,我請求將璧完好地奉回趙國來。」趙王於是便派遣相如奉璧向西去秦國。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秦王。秦王十分高興,將璧依次傳遞給姬妾和左右的侍臣觀賞,左右群臣都為秦王得璧而歡呼稱賀。藺相如看秦王的神情是沒有償還給趙國十五城的意思,便走上前說: 「此璧上有小斑點,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便把璧交給相如。相如因而拿了璧,退幾步站立,將身子靠在庭柱上,憤怒得頭髮豎立而像要衝開頭上戴的帽子,對秦王說: 「你大王想得到這塊璧,就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所有的群臣都召集起來商議,大家都說:『秦國很貪婪,依仗他的國力強大而用空話來索取和氏璧,所謂的償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 商議結果是: 不把璧給予秦國。我認為一般的朋友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一個泱泱大國呢! 況且以一塊璧的緣故,去傷害強秦的感情,這樣不好。於是,趙王便齋戒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一連五天,才派我捧璧拜送國書到秦庭。這是為什麼呢? 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敬仰之故。而今我到了,你大王在一般的觀台接見,這禮節已實屬傲慢不遜的了; 而得了璧,便將璧傳給美人觀看以此戲弄我。我看你大王是沒有償還趙王城邑的意思,所以我又將璧收回。你若必定要逼迫我,那今天我的頭與璧就一起碰碎在這庭柱上了。」相如手捧着璧,用眼斜視着庭柱,像要撞擊在柱上的樣子。秦王害怕他擊破璧,便起來稱謝自己的不是,堅持請求相如別這樣做,還召喚有司來查看地圖,指出,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城給予趙國。相如料想秦王是故意裝作要把城償還給趙國,而實際上是不可能得到的。便對秦王說: 「和氏璧,是天下所共有的傳世寶物,趙王害怕秦國,不敢不獻給秦國。趙王送璧的時侯,齋戒了五天。而今大王你也應該齋戒五天,並在廷中設置九賓之禮,我才敢獻上璧。」秦王料想道,最終不可能從相如手中強行奪取此璧,只好答應齋戒五日,款留相如入住廣成客舍。相如料想,秦王雖然齋戒,而決計要違背約定不會償還城邑。於是,便派遣他的跟從者改換服裝,把璧藏在懷中,從小路逃走,送璧還趙。

秦王齋五天之後,便在廷中設置九賓之禮,召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一到,就對秦王說: 「秦國從繆公以來至今,經歷了二十多個君王,從沒有過堅定明確的遵守約定信用的人,我確實害怕被大王你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我叫人把璧拿回去了,現已到達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你派遣一小小使臣到趙國,趙國便立即捧着璧來獻。如今以你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城給予趙國,趙國哪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你呢! 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行是應當被殺,我請求受烹。希望大王與你的大臣們仔細商量。」 秦王與其大臣們相互對視而發出驚異的叫聲。秦王的左右想要拉相如去烹。秦王就說: 「如今殺了相如,終究不能得到璧,而且還斷絕了秦、趙的友好。倒不如趁此機會厚道的款待他,使他回歸趙國,趙王哪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來欺騙秦國呢!」 於是,秦王在秦廷以大禮廷見相如。大禮完後,送相如歸趙國。

史藺相如回歸趙國,趙王認為相如是個有才幹的稱職大夫,出使諸侯國能不玷辱他所奉的使命,於是,趙王授予相如上大夫的官職。秦國不肯割城給予趙國,趙國也終究不把和氏璧給予秦國。

鑑賞

本文節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是該「傳」 中的重要片斷,它記載了藺相如「使不辱於諸侯」,挫敗秦王「以空言求璧」 的陰謀,最後「歸璧於趙」 的一段史實,歌頌了藺相如的英勇、機智和不惜以生命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貪婪、鄙陋、恃強凌弱的霸道行徑。

文章先寫藺相如奉璧入秦的緣由,後寫藺相如入秦後保璧的鬥爭,以及巧妙地 「完璧歸趙」。

開始,文章寫趙得和氏璧,秦假意以十五城易璧; 次言趙君臣謀,予與勿予,難以定奪; 尋找可以使秦的人,也未得; 再言宦者令繆賢推薦相如; 相如出場,權衡利弊,當機立斷,主張「寧許以負秦曲」,並自告奮勇,奉璧入秦。

接着,文章寫相如入秦後的鬥爭。第一場與秦王輕狂無禮之斗。相如入秦後,秦王傲慢輕狂,見相如於章台,傳璧於姬妾美人,無意償趙城。相如見狀,假言璧有瑕斑,復取其璧,怒斥秦王失禮失信,以空言求璧,並持璧睨柱,欲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秦王怕相如毀璧,一改倨傲之態,請求相如勿毀,並致歉意。第二場寫藺相如保璧。相如言璧之寶貴,要秦王像趙王一樣,「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方可獻璧; 五日後,相如在秦廷指斥秦國言而無信,恃強凌弱,申明歸璧於趙的理由,並指出秦王兩條路: 一是先割十五城予趙,趙予秦璧;一是誅殺相如,終不能得璧。理直氣壯,氣盛言宜,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秦國君臣面對臨死不懼、智勇過人的藺相如,無可奈何,只有 「相視而嘻」,最後不得不禮待相如,「畢禮而歸之」。

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將藺相如的智、勇與 「使不辱於諸侯」 的愛國精神與秦王的貪婪、恃強凌弱的霸道行徑進行對比,雙方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秦王的性格越突出,相如的性格越鮮明; 相如的形象越高大,秦王的形象越鄙陋。在情節發展上,緊張曲折,矛盾衝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隨矛盾的激化愈益栩栩如生,主題思想也步步深化。語言和行動描寫也很突出,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的行為刻畫與兩次指斥秦王的個性化的語言,使人如聞其聲,見人知性,有力地豐滿了藺相如的形象;秦王「大喜」、「恐其破璧」、「辭謝,固請」、「與群臣相視而嘻」,雖寥寥數筆,已使秦王的貪婪、色厲內荏的性格,躍然紙上。[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