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莫高窟(4)》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莫高窟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摩挲大地。   

原文欣賞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莫高窟曾經成為越界白俄士兵的滯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了鍋灶,生火做飯,黑煙和油污覆蓋了大批壁畫和雕塑。他們還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畫上亂塗亂畫。

這些士兵走了以後,不久,一群美國人來了。他們是學者,大罵白俄士兵的胡作非為,當場立誓,要拯救莫高窟文物。他們的「拯救」方法是,用化學溶劑把壁畫粘到紗布上剝下牆壁,帶回美國去。

為首的是兩位美國學者,我要在這裡記一下他們的名字:一位是哈佛大學的蘭登·華爾納,一位是賓夕法尼亞博物館的霍勒斯·傑恩。

蘭登·華爾納帶回美國的莫高窟壁畫引起轟動,他非常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帶夠化學溶劑,因此又來了第二次。這次他乾脆帶來了一名化學溶劑的調配專家,眼看就要在莫高窟里大動手腳了。

但是,他後來在回憶錄里寫道,這次在莫高窟遇到了極大的麻煩:

事態變得十分棘手,約有幾十個村民放下他們的工作,從大約十五公里外的地方跑來監視我們的行動……以便有理由對我們進行襲擊,或者用武力把我們驅逐出境。

結果,他們只是拍了一些遺蹟的照片,什麼也無法拿走。化學溶劑更是一滴也沒有用。

這幾十個從十五公里之外趕來的村民,就是我所說的「主人」。說實在的,我很為他們的行為感動。

後來華爾納在美國讀到一本書,是他第二次去莫高窟時從北京僱請一位叫陳萬里的翻譯寫的。這才知道,那些村民所得到的信息正是這位翻譯透露的。陳萬里先生到敦煌的第二天,就藉口母親生病離開了華爾納,其實是向村民通報美國人準備幹什麼了。

為此,我還要向這位陳萬里先生致敬。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知識分子,加上幾十個他原先不可能認識的當地村民,居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做成了這麼一件大事!對比之下,我看那些不負責任的官員,以及那些助桀為虐的翻譯,還怎麼來尋找遁詞?

陳萬里先生不僅是翻譯,還是一位醫生和學者。中國另有一位姓陳的學者曾經說過一句話:「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這位陳先生叫陳寅恪,後來兩眼完全失去了視力。

陳寅恪先生看不見了,我們還張着眼。陳萬里先生和村民沒有來得及救下的那些莫高窟文物,還在遠處飄零。既然外人如此眼熱,可見它們確實是全人類的精粹,放在外面也罷了;只是,它們記錄了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我們一有機會總要趕過去探望它們,隔着外國博物館厚厚的玻璃,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麼,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點評

   點評一:

看敦煌,作者是一個好導遊。感傷的筆觸,恰恰好地傳達出對文明的幽思。在這裡,「導遊」又講了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只不過,這人做的是拯救莫高窟的壯舉。好人的事情總是太過簡單,似乎也沒有更多的人想知道此人更多的事情,包括我自己。

點評二:

《莫高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作者對歷代壁畫的個性化描述,它簡約地傳遞出壁畫後面各時代性格特徵的信息,將靜態的壁畫賦予活躍的文化內涵。有如一道歷史回音壁。

點評三: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於此,看藝術,北魏的奔放,唐時的壯麗,宋時灰暗卻不乏雅麗;看歷史,暴戾的隋煬帝只能是那樣的結局,輝煌的唐王朝才會有這麼瑰麗的色流,元代的神秘註定了它沒有紅色……莫高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但更準確地說,它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可是,在中國國力衰微之際,這樣的瑰寶卻被他人巧取豪奪。這是作者悲情所發的基點,於拷問、反思之外,也更多地寄予了對敦煌文化的讚美和歌詠。[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