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大夫趙盾受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晉世家》) 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雕牆①。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②,不熟。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屍出棄之。過朝,趙盾、士會前數諫不聽③。已,又見死人手,二人前

原文

   (節自 《晉世家》)

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雕牆①。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②,不熟。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屍出棄之。過朝,趙盾、士會前數諫不聽③。已,又見死人手,二人前諫。士會先諫,不聽。靈公患之,使鉏麑刺趙盾④。盾閨門開,居處節,鉏麑退嘆曰: 「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 遂觸樹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見桑下有餓人,餓人示眯明也⑤。盾與之食,食其半,問其故,曰: 「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願遺母。」 盾義之,益與之飯肉。已而,為晉宰夫,趙盾弗復知也。

九月,晉靈公飲趙盾酒,伏甲將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進曰: 「君賜臣觴三行⑥,可以罷。」 欲以去趙盾,令先毋及難。盾既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齧狗名敖⑦,明為盾搏殺狗。盾曰: 「棄人用狗,雖猛何為。」 然不知明之為陰德也。已而,靈公縱伏士出逐趙盾。示眯明反擊靈公之伏士,伏士不能進而竟脫盾。盾問其故,曰: 「我桑下餓人。」 問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盾遂奔,未出晉境。

乙丑,盾昆弟將軍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而迎趙盾。趙盾素貴,得民和。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為弒易。盾復位,晉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 以視於朝。盾曰: 「弒者趙穿,我無罪。」 太史曰:「子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誅國亂,非子而誰?」 孔子聞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宣子⑧,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出疆乃免。」

譯文

晉靈公十四年,靈公已長成壯年了。他卻驕奢淫逸,橫徵暴斂,用以雕梁畫牆。有時,還蹲在台上用彈弓打人,以觀賞那些避丸人的狼狽樣子。一次,有個廚夫煮熊掌未熟,靈公怒氣沖沖,就將廚夫殺了,還叫婦人把屍體弄出去扔掉。在上朝的時候,執政大臣趙盾和士會屢次向靈公進諫,他都不聽。後來,他們又看見死人的手,二人又前去進諫。這次是士會先去進諫,靈公沒聽。靈公害怕趙盾再去進諫,便派鉏麑去刺殺趙盾。趙盾的住房門大開着,他的一舉一動都有禮節,鉏麑退轉身而嘆息地說: 「殺死忠臣和違背君命,其罪名是一樣的。」 於是,鉏麑便在趙盾庭中的樹上撞死了。

當初,趙盾常常去首山打獵。一次,他看見桑樹下有一個飢餓之人,這人名叫示眯明。趙盾給了他些食物,這人只吃了一半,趙盾問他為何不吃完。這人說: 「我做了三年官,不知母親還在不在人世,我把這些食物留給母親。」 趙盾認為這人很義氣,便又給了他更多的飯和肉。後來,這人做了晉君的廚夫,趙盾對這些就不知道了。

十四年九月,晉靈公請趙盾飲酒,暗地裡埋伏甲兵襲擊趙盾。靈公的廚師示眯明知道此事,他擔心趙盾酒醉不能站起來逃走,因而對趙盾說: 「君王賜你飲酒,酒令行三巡後,你就要停飲而走。」 示眯明想以此使趙盾脫險,使其不至於受難。趙盾照此計而離開時,靈公的伏兵未會齊。靈公一時沒法,就先放出一條名叫敖的兇狠的狗去咬趙盾。示眯明為救趙盾,就與狗拼搏並把狗殺了。趙盾說: 「不用人而用狗,狗雖然兇猛,又有什麼作用?」 然而他卻不知道示眯明是在報答他的恩德。後來,靈公又縱使伏兵出來追趕趙盾,示眯明又反過去阻擊靈公的伏兵。這些伏兵不能夠前進,竟然使得趙盾脫逃。趙盾問示眯明為什麼要救他,示眯明說: 「我就是桑樹下那個飢餓之人。」 又問他姓名,示眯明沒有告知; 示眯明也因此而逃亡別處。趙盾於是逃跑了,但未出晉國的境地。

乙丑這天,趙盾有個做將軍的弟弟叫趙穿,他在桃園襲殺了晉靈公,並迎接趙盾回宮。趙盾素來品德高貴和氣,很得民眾擁護; 晉靈公少年時就奢侈淫蕩,民眾不歸附他,所以被人殺死是很容易的。趙盾 (回來擁立晉成公) 恢復官位,繼續執政。晉國的太史官董狐在史冊上寫道: 「趙盾殺了他的國君。」 並將此記載拿給朝中的人看。趙盾說: 「殺靈公的人是趙穿,我是無罪的。」 太史董狐說: 「你是正卿,逃亡時不出晉國的國境,返回來後又不誅殺亂國的人,不是你殺了靈公又是誰呢?」 孔子聞聽此事後,說: 「董狐是古時的賢良史官,他寫史書依法不隱瞞趙盾的罪行; 宣子 (趙盾) 是位賢良的大夫,因為法禮而蒙受了冤屈,真可惜呀! 他如果逃出國境,就可避免此冤枉了。」

鑑賞

本文通過晉執政大夫趙盾的二三事,表現了他為國事而蒙受冤屈的賢良品質,同時亦針砭了晉靈公的驕奢淫逸,草菅人命,殘害忠良的惡行。

文章先寫趙盾進諫靈公,勸阻他不要任意殺人。靈公不僅不聽,反而派鉏麑去刺殺他。鉏麑到趙盾家,見他房門大開,光明磊落,一舉一動均有禮節,知道趙盾是個忠臣,便退而嘆曰: 「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 於是,他寧可「棄君命」 而不願 「殺忠臣」,遂觸樹而死。鉏麑的選擇突出了靈公之 「惡」 與趙盾之「忠」。

接着,文章追述趙盾狩獵首山時,曾救助一飢餓之人示眯明,此人後來成了晉君的廚夫。在晉靈公邀趙盾飲酒,欲殺他之時,他勸趙盾 「觴三行,可以罷」; 後又搏殺靈公放出的惡犬; 反擊靈公之伏士,救助趙盾脫險,並隱姓埋名逃亡而去。這裡,文章以示眯明的捨身相救突出趙盾關愛受苦受難之人的「善」。

最後,趙盾的昆弟趙穿襲殺靈公,他回朝擁立晉成公,重新執政以後,太史董狐以為他逃亡不出國境,回朝又不誅殺趙穿,似乎與趙穿勾結,蓄謀殺靈公,故按君臣上下之禮法,在史冊上給他記上一筆: 「趙盾弒其君。」 他雖作了辯解,但也無法改變這一記載。以至孔子都嘆惜: 「宣子,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此事表現了趙盾以國事 (大局) 為重,寧可自己受屈的 「賢」。

「忠」、「善」、「賢」集於一身,趙盾 「良大夫」 的形象得到了鮮明的再現。此外,文章將順敘與插敘相結合,對話與行動相交錯,情節曲折,常常出人意外,增添了不少令人思索與回味的餘地。[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