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紳士和流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紳士和流氓》是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

原文欣賞

因了「海派」的一個名詞,曾引起了很大的一場誤會的筆墨的官司。在上海的幾家報紙上,且有了很激烈的不滿的文章。險些兒不惹動南北文士們的對壘。但這都不過是誤會。

地理上的界限,實在是不足以範圍作家們。江南多才士,不過是一句話罷了;最偉大的兩部小說,《金瓶梅》和《紅樓夢》,都不是江以南的人士寫的。而張夙翼、沈璟之流的劇曲,雖是出於道地的吳人之手,也未見得便如何地高明。

與其說是「地理」的區分對於作家們有很大的影響,不如說是「時代」的壓力,所給予文大士的為尤大。

在這個大時代里,我們有了許多可尊敬的作家們:這些作家們的所在地是並不限定在一個區域的。譬如說吧,在上海的所謂「海派」的中心的地方,有許多作家們正在那裡努力地寫作,而其寫作的成就,卻是那樣地偉大,值得我們的讚嘆與崇敬。但,在北平,卻也未嘗沒有我們所敬仰的作家們在着。即在南京以至於其他地方,也時見到我們的、可尊敬的文士們的蹤跡。

那條被號為「天塹」的長江,是不能夠隔斷了那些被這大時代所喚醒的具有偉大的心胸與靈魂的文人們的聯絡的。他們在無形里,曾形成了個共同的傾向,一個向前努力的共同的目標,雖然他們不一定真的有什麼「同盟」,什麼「組織」。

和這些具有偉大的心胸與靈魂的作家們相對峙的,也不僅是所謂「海派」者的一個支派。還有一個更可怕的戴着正人君子的面具的紳士們,也在那裡鈎心鬥角地想陷害、毀壞文壇的前途。如果「海派」的文丐們是可入所謂「流氓」者的一群的話,那麼紳士派的「士大夫」們也正是他們的一流;不過心計更陰險,而面目卻比較地嚴峻、冷刻些而已。

說來,紳士和流氓,仿佛是相對峙的兩種人物。其實在今日看起來,他們是各相反而實相成的;其坑害、毀壞文壇的程度,也正相類似。舉一個有趣的近例:有所謂「藝術流氓」和「藝術紳士」的,曾互相攻訐過一時,而不久,卻都得到他們所欲的什麼,心滿意足而去!雖然所使用的手段有點兒小小的不同。

但所謂「海派」的文氓者,為志小,為心似辣而實疏。從五四運動以來,便久成了新人們的攻擊的目標。其活動的領域,也一天天地縮小;雖然不時地有一批批的新的分子加入,然而頹勢卻終於是不可挽救的。怪可憐的,他們的卑鄙的伎倆;至多只是放冷箭、浮誇、諷刺與冷笑,其秘密容易被拆穿,而謠言,也終於不過是謠言罷了,不會有什麼重大的影響的。因為站在傳統的被輕視的不利的地位上,根本上便不會有什麼聽者嚴重的在聽受他們的;而他們,那冷笑與揭發,也便在怪可憐、怪狼狽的情態之下,而紅了臉收場。

可怕的卻是紳士的一派。那才是道地的「京朝派」。「長安居大不易」而住久了長安的,卻表現出「像煞有介事」那樣的一副清華高貴的氣象出來!如假說文氓們是扮了丑角,向一部分的觀眾,打自己的嘴巴,而博得戔戔的養生之資的話,則文紳們的覓食之方,確是冠冕堂皇得多了。儘管是「暮夜乞憐」,在白晝,卻終是那副驕人的相兒。因了某某種的機緣,他們是爬登上了被包買、被豢養的無形的金絲織就的籠里。也許他們本來是文氓之流,從此,卻也不再放刁,反而裝出正人君子的樣子,道貌儼然的在給人以「師模」。刻薄話,都換上了寬厚的教訓的衣衫。其可惡之處就在此。

他們是在教圳,是在說正經話,是在示範於人,老實頭的聽眾們便上了當,以為他們也是熱情的,有心肝的,是要領導着人們向前走的,是和他們更尊敬的作家們走上一條路的,雖然說話的口音有些不同——所要走的路也有些兩樣的。但狡猾的文紳們,卻早已聲明過,那條路也是可以通到大道上去的。

孔子要誅少正卯,正是此故。如果是優施、優孟之流,便也不必勞動斧鉞了。

他們在文壇上所做的破壞的工作,實在是大,一世紀,半世紀所打下的根基,可以破毀於一旦。

故,肅清文壇上的敗類,是個緊要的事。

我們不忍看見年輕的有希望的人們,走上了小丑式的文氓的一道,天天以造謠、說謊、自己打嘴巴為職業。同時,更不忍看見一大群的有良心的人們,竟被說服,竟昧了心肝,棄了自己的前途,而群趨於賣身投靠的一途,而更領導別人去投入這火坑!

我說,做一個小工,做一個沒齒無聞的田夫或小市民,也比讀了幾句書,便扮小丑,以打自己的嘴巴為業,或裝紳士,爛掉自己的良心,以坑或掃有前途的文壇為事的要強些。

該明白自己的作用;那支筆實在可怕;從筆尖沙沙地劃着白紙的所寫出的什麼,其影響有非自己所知道的。

昔人有一首題「筆冢」的詩道:

髡友退鋒郎,

功成鬢髮霜。

冢頭封馬鬣,

不敢負恩光。

把筆鋒寫禿了的,曾想到自己使「筆」成就的是什麼「功」麼?曾想到不曾使那支無罪過的忠心的筆,受到了什麼無可控訴的冤抑與不幸麼

抬起頭來,看看今日的時代與中國!

有良心的作家們,還忍去欺騙、造謠。扮小丑,裝紳士以自欺欺人麼?

寧願不讀書,不識字,不執筆,但不願做毀壞了文壇的尊嚴與前途的什麼「紳」與「氓」!

以此自誓,亦以勉人![1]

鄭振鐸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誌。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後,旅居巴黎。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鬥爭。1949年以後,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