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類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p4s&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類篇


《類篇》是中國古代文字學著作。舊題北宋司馬光(見 「資治通鑑」) 修纂,成書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通行的版本有《楝亭五種》本、姚覲元據楝亭本重刻的「姚刊三韻」本、光緒二年川東官舍重刊本等。《類篇》之撰,實非其一人之功。此書先是由王洙、胡宿、張次立、范鎮等人相繼修纂,後因范鎮出官陳州,於是始由司馬光接替其事。 [1]


《類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共分15卷,每卷又分上、中、下,故亦稱45卷。全書的分部以及各部的排列次序,皆完全依照《說文解字》。僅第八卷中 「重」字以下次序小變,把「臥」、「身」、「㐆」三個與「人」有關的字排在一起,把「衣」、「裘」兩字也集於一處,這是不同於 《說文》的地方。此外, 由於 「艸」、「食」、「木」、「水」四部各分上下,所以比《說文》多出四部,但部首總數仍是五百四十,並未增加。在收字方面,共收了53165字,計正文31319字,重文21846字,較《集韻》(含重文)53525字之數,還少去360字。這是因為《集韻》所收的重文比較雜濫,而本書收字較為嚴謹的緣故。全書的編纂凡例,卷首序言總結為九項: (1)凡是同音而異形的字,分別收入兩部。 如 「㕯」和 「吶」, 雖皆為 「說話困難」義,但形體不同,故 「吶」入口部,而 「㕯」則另作一部首。(2)凡是同義而異聲的字,則只收入一部。如 「天」字一音他年切,一音鐵因切,不在一個韻部,也只收入「一」部,不再兩見。(3)凡是分部的意義不知的字,即仍《說文》之舊,不加改動。如「莊」字的古文作 「」, 不知形體何解, 即仍附於 「艸」 部「莊」字下。(4)凡是今字改變了 《說文》的部首而另有意義的,即按今字部首分部,不從許說。如「雰」字本是 「氛」的另一種寫法,《說文》收入 「氣」部的「氛」字下,只當 「祥氣」解。本書因 《詩傳》中還有「雪貌」的解釋,就從今字偏旁而收入「雨」部。(5)凡是今字改變《說文》部首而喪失了原來形體意義的,即仍從 《說文》。如 「無」字本在 「林」 部,《說文》作「豐」解,是樹木蕃茂之義。這並不是有無的 「無」字,故本書仍把此字收入 「林」部,寫作 「橆」,而另把有無的 「無」字收入 「 」部。 (6) 凡是後出的異體字,沒有根據的,即附在本字之下,不另行標出。如 「��」是 「天」的異體,《說文》不載,本書即附於 「一」部「天」字之下。(7)凡是假借甲字作乙字,形體傳寫偽誤的,都加以說明。如 「鳥」部 「」字是 「鳳」字的古文,很早就引申假借作朋黨之 「朋」字,「朋」就是「」的形體傳寫之誤。(8)凡《集韻》所遺漏的字,全部收入。 如把 「邑」加上 「」, 另立 「」部, 即為《集韻》所無。(9)凡是無部可歸的,就以類相聚放在一起。 如 「��」是桑實, 形體並不從 「叒」, 但卻和「桑」有關,故收入「叒」部。至於全書的釋字體例,則是於每個字下都先用反切注音,隨後釋義。與 《玉篇》一樣,全書以音義為重,不逐字皆分析其形體構造。但異體之字,則皆注於本字之下,有時還附列篆文;文字的異義與異讀,則在字義解釋之後再作說明; 引用書證,注意簡明扼要。

  本書較之宋代其他字書雖少有發明、創新,但是其體例是相當嚴密的,沒有出現《集韻》重文雜濫迭出的混亂情形。作為與《集韻》相輔而行的字書,它一方面繼承了 《說文解字》和《玉篇》的系統,着重於探討字源,講求古音古訓,總結古今文字形體演變的規律,為後人研究文字提供了借鑑與參考資料; 另一方面也相當重視文字的通行用法,並不一味泥古不化。書中所收相當豐富的反映時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孳乳產生的新字,對一般讀者很有用處,同時也為後者研究漢字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與線索。[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