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管(仲)鮑(叔牙)之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①。少時,常與鮑叔牙游②,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③。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

原文

   (節自 《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①。少時,常與鮑叔牙游②,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③。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⑤,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⑥,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譯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潁上那地方的人。他幼年時,常常與鮑叔牙交往,所以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有才幹的人。那時管仲很窮困,常欺負鮑叔牙,鮑叔牙卻始終善待管仲,不因此而說他什麼不是。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齊國的公子糾。到了小白被立為齊桓公時,公子糾被殺 (見本書 《齊桓公用管仲稱霸天下》),管仲不肯與公子糾同死,情願上囚車被送到齊國。鮑叔牙就推舉管仲做桓公的宰相。管仲既然被任用,便擔起治理齊國的責任。齊桓公得以稱霸,與各國諸侯九次盟會,成就了一統天下的大業,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 「我從前窮困時,曾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分錢財時,我只顧多拿,鮑叔牙並不認為我貪婪,因他知道我是貧窮之故; 我曾經給鮑叔牙出謀劃策,然而他卻更加窮困,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因他知道時運有順利也有不順利之時; 我曾經三次當官三次都被君主逐出門,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出息,因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 我曾經打了三次仗三次都敗走,鮑叔牙不認為我怯懦,因他知道我是因為老母之故; 公子糾失敗,我的同事召忽為之而死,我卻登上囚車忍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是無恥之徒,因他知道我不羞於小節,而是有恥於功名還未在天下顯赫之故。生養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知我心思的人卻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既然薦舉管仲,自己卻做了管仲手下的官,子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受君主封邑的有十多代,經常是有名的賢大夫。天下沒有多少人稱頌管仲有才幹,全部稱頌鮑叔牙能夠認識、發現人才。

鑑賞

管仲 (?—前645)作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就一世的霸業。但文章沒有全面寫他的政績,而是突出寫他與鮑叔牙的交情,尤其是鮑叔牙知人識人,大公無私,薦管仲為齊相,為國讓賢的高貴品質。

文章在簡介管仲與鮑叔牙兒時的交情後,就用倒敘手法,寫鮑叔牙在管仲被公子小白俘獲之後,薦管仲為齊相,從而使齊桓公 (公子小白) 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是管仲之謀。

接着,文章借管仲之口,飽含深情地追述了鮑叔牙對他的知遇之恩。管仲多占財利,出謀卻使鮑叔牙更貧困,三仕三被逐,三戰三敗,被幽囚受辱,一切無法原諒的事,鮑叔牙都能理解、原諒,且極力推薦他,這種對朋友的寬容、理解、支持,真是千載難逢的友情。所以,管仲放聲長嘆: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裡,司馬遷沒有正面寫鮑叔牙,但通過管仲之口,鮑叔牙的知人薦賢已深深地印入讀者心中。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齊桓公打敗公子糾後,鮑叔牙本可以自己作宰相,但他從國家大局出發,力薦管仲,寧願「以身下之」,這種大公無私的心胸和境界,真令人感慨唏噓! 司馬遷聯想到周遭社會的世態炎涼、趨炎附勢,以及自己身處危難時刻而故舊親交避之惟恐不及的種種,更加景仰管、鮑的兩心相知。所謂「一死一生,乃見交誼; 一貧一富,乃見交態; 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司馬遷實際上是在借「管、鮑之交」 的酒杯,澆自己胸中憤懣不平的塊壘!

本文敘事抒情,簡潔生動,令人不能忘懷。[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