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秧歌 第二章(2)》(張愛玲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秧歌 第二章(2)》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也許他實在是心裡非常不安定,自己並不知道。也許他已經懷疑得太久了,所以就連她現在說要回來,他都還不大放心。自從她走了,他就一直覺得慚愧,為了這麼一點錢,就把夫妻拆散了。夜裡想她想得睡不着覺的時候,他想她心裡一定也看不起他,他們再也不能像從前一樣了。

想着她,就像心時有一個飄忽的小小的火焰,仿佛在大風裡兩隻手護着一個小火焰,怕它吹滅了,而那火舌頭亂溜亂躥,卻把手掌心燙得很痛。

他不願意回想到最後一次看見她的時候。那是那一年鄉下不平靜,到處拉夫,許多年輕人怕拉夫,都往城裡跑。所以他也到上海去找工作,順便去看看他老婆月香。

他從來沒上城去過,大城市里房子有山一樣高,馬路上無數車輛哄通哄通,像大河一樣地流着。處處人都期負他,不是大聲叱喝就是笑。他一輩子也沒有覺得自己不 如人,這是第一次他自己覺得呆頭呆腦的,剃了個光頭,穿着不合身的太緊的襯褂褲。他有個表兄是個看弄堂的巡警,他住在表兄那裡,每天到月香幫傭的人家去看 她。她一有空就下樓來,陪他在廚房里坐着,靠牆擱着一張油膩膩的方桌,兩人各據了一面。她問候村子裡的人,和近鄉所有的親戚,個個都問到了。他一一回答, 帶着一絲微笑。他永遠是臉朝外坐着,眼睛並不朝她看,身體向前傾,兩肘撐在膝蓋上,十指交叉着勾在一起。他們的談話是斷斷續續的,但是總不能讓它完全中斷,因為進進出出的人很多,如果兩人坐在一起不說話,被人看見一定覺得很奇怪。金根向來是不大說話的,他覺得他從來一輩子也沒說過那麼許多話。

他水門汀鋪地的廚房,開出門去就是弄堂。那一向常常下雨,他打了傘來,月香總是把把水滴滴的傘撐開來晾乾,傘柄插在那半截小門上的矮欄杆里。那小門漆着污膩的暗紅色。在那昏黑的廚房裡,那橙黃色的油紙傘高高掛着,又大又圓,如同一輪落日。

不斷地有人進來,月香常常話說了一半突然停住了,向他們微笑,仿佛帶着一點歉意似地。也有時候她跳起來,把那高棲在上的油紙傘拿下來,讓人家出去。

這裡似乎家家都用後門,前門經常地鎖着。女主人戴着珠寶去赴宴,穿着亮晶晶的綢緞衣服,照樣在那黑洞洞的,糊滿了油煙子的廚房裡走過,金色的高跟鞋篤篤響着。奶媽抱着孩子,也在外廚房裡踱出踱進。

金根常常在那裡吃飯。有時候去晚了,錯過了一頓午飯,她就炒點冷飯給他吃,帶着一種挑戰的神氣拿起油瓶來倒點油在鍋里。她沒告訴他,現在家裡太太天天下來 檢查他們的米和煤球,大驚小怪說怎麼用得這樣快,暗示是有了新的漏洞。女傭有家屬來探望,東家向來是不高興的。如果是丈夫,他們的不高興就更進了一層,近 於憎惡。月香還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女傭和她的男人在一個小旅館裡住了一夜,後來大家說個不完,傳為笑談。女主人背後提起來,又是笑又是罵。

這些話她從來不跟金根說的。但是他也有點覺得,他在這裡只有使她感到不便,也使她覺得委屈。所以過了半個月,他還是找不到工作,他就說他要回去了。他拿着她給的錢去買車票,來這麼一趟,完全是白來的,白糟蹋了她辛苦賺來的錢。買票剩下來的錢,他給自己買了包皮香煙。自己也覺得不應當,但是越是抑鬱得厲害,越是會做出這種無理的事。

火車以前,他最後一次到她那裡去。今天這裡有客人來吃晚飯,有一樣鴨掌湯,月香在廚房裡,用一把舊牙刷在那裡刷洗那脾氣的橙黃色鴨蹼。他坐了下來,點上一支香煙,他的包皮袱擱在板登上的另一頭。在過去的半個月裡,他們把所有的談話資料都消耗盡了,現在絕對沒有話可說了。在那寂靜中,他聽見有個什麼東西在拉圾桶里悉卒作聲。

"那是什麼?"他有點吃驚地問。

是一隻等着殺的雞,兩隻腳縛在一起暫時棲在垃圾桶里。

火車還有好幾個鐘頭才開。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只有坐在這裡等着,因為無話可說,月香把她該叮囑的話說了一個遍又一遍,叫他替她問候每一個人。她把鴨蹼洗 乾淨了,又來剝毛豆,她忽然發現她把剝出來的豆子都丟到地下去,倒把豆莢留着,自己覺得非常窘,急忙彎下腰去把豆子揀了起來。幸虧沒有人在旁邊,金根也沒 留心。

剝了豆,摘了菜,她把地下掃了掃,倒到垃圾桶里,那隻雞驚慌的咯咯叫了起來。

金根站起來走的時候,她送到門口,把兩隻手在圍裙上揩抹着,臉上帶着茫然的微笑。他把傘撐開來,走到弄堂里。外面下着雨,黃灰色的水門汀上起着一個個酒渦。他的心是一個踐踏得稀爛的東西,粘在他鞋底上。

不該到城裡來的。[1]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