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等言: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①: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

原文

   (節自 《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等言: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①: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②。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③,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 西至臨洮、羌中; 南至北向戶; 北據河為塞,並陰山④,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⑤。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⑥,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⑦。殿屋復道周閣相屬⑧,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譯文

丞相綰等人說: 「秦國剛剛打敗諸侯,燕、齊、荊等地離秦很遠,如不設立王侯,就不能行使得力的管理。請陛下立自己的各位兒子為王侯,只盼望你允許此事才好。」 秦始皇將這計策拿去與大臣們商量,大臣們都說這計策很好,然而掌管刑獄的李斯卻說: 「周朝的文王、武王分封同姓的子弟很多,但是,後來親情疏遠,互相攻擊,如仇敵一般。諸侯之間甚至互相誅伐,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靠着陛下的神勇威望,一統之後都應設置郡縣。諸王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優厚地賞賜他們,就足夠了,而且很容易控制他們。這樣天下便無從產生異心,這是安定天下的最好辦法。倘若設置諸侯,那就不好。」始皇說: 「大家都感到天下戰鬥不休的苦處,無不是因為有了侯王的緣故。現在靠着宗廟的神聖,天下方才安定,如若又要設立起諸侯國來,這便和設立兵爭沒有兩樣。如果靠此法求得安寧,那不是很難的嗎? 廷尉的計策是很好的!」

於是就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設置守尉監等官員,把老百姓改名叫黔首,舉國歡慶,大饗臣子百姓。收繳普天下的兵器,聚集於咸陽,熔鑄成鍾鐻、十二個金人,每個金人都有一千石重,將其放置在朝廷的宮中。並將法律度量、衡器都統一起來; 行車同一軌道; 書寫用同一文字。此時秦地之遼闊: 東面到達海邊及朝鮮; 西面直達臨洮、羌中; 南邊直到太陽北照的地方; 北邊占據西河為要塞以及陰山,一直到遼東。遷徙天下富豪之家十二萬戶到咸陽; 許多廟宇、章台、園苑都建在渭南這地方。秦每次打破諸侯,便將其宮廷樣子畫下,並照樣建築在咸陽的北阪上,南邊挨着渭水。從雍門向東,一直到涇水、渭水相匯合處,許多宮殿房屋樓閣別館通過復道相互連接。將從諸侯國那裡得來的美女、鐘鼓等都放在其中,一派豪華景象。

鑑賞

本文介紹了秦設郡縣,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過程,突出廷尉李斯的政治遠見。

文章先寫丞相綰等要求秦始皇「立諸子」 的建議,再寫李斯的反對。他以周文王、周武王大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為例,指出時間一久,諸侯王 「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這是戰亂之源。這既符合事件發展順序,又使李斯之論有明確的針對性。

接着,文章寫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不立諸侯王,採取以下措施來治理天下: (一)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尉監; (二) 收天下兵器於咸陽,銷毀熔鑄成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於宮廷之中; (三)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 (四) 遷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於咸陽,發展經濟; (五) 大興土木,加強咸陽 (都城) 的城市建設。這些措施是秦始皇廢除宗法制、奴隸制的分封制,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開始。

文章以對話、議論開始,以行動作結,有助於表現秦始皇作為中國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