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何時成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禹貢》何時成書?,史記故事。[1]
故事內容
《禹貢》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地理着作,它開了徵實的一派,為後來的《漢書。地理志》、《水經注》以及唐宋以來的許多地理專着都遵循這一地理記實並以此引伸和發展。因此,《禹貢》在我國古地理學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禹貢》謂「禹別九州,隨山刊木,任土作貢」。因而孔穎達等舊註疏家把它作大禹治水之後,分別九州,制定貢賦,由史官記錄而成的經典。故稱《禹貢》。宋代學者則認為只有首、尾數句是史官所加之辭,其全文乃大禹治水親筆所記奏文,是大禹原作於虞,夏史官加上頭尾而編定於夏時,距今已4000多年了。其實《禹貢》與大禹無關,更不是虞代或夏代的作品,而是假託大禹治水而記述古代的地理情況罷《禹貢》到底着於何時?近代以來對它的成書年代進行探討的不乏其人,但迄今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禹治水時所作。主要論據是從農業生產與土壤的關係角度,推斷其着作年代(鄧植儀《有關中國上古時代農業生產的土壤鑑別和土地利用法則的探討》,載《土壤學報》5卷4期)。這一說法雖早被大多數學者所否定,這裡作為一種看法而列入。
(2)成書於西周時期。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周人所作。辛樹幟亦主張成書於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時代,下至穆王為止。它是太史所錄。時間起於公元前1185年,終於公元前952年。上下限超過兩個世紀(《禹貢新解》,農業出版社)。徐旭生也認為有可能成於春秋,更有可能成於西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附錄《讀山海經札記》,科學出版社)。
(3)成書於春秋時期。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認為春秋時孔子所作。王成祖亦主此說,認為《禹貢》的編寫,基本上是孔子依據春秋時代他所了解的地理範圍和生產條件所寫成的古文獻。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並從《禹貢》內容分析,成書不得早至西周,晚至戰國。它是孔子藉以體現他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所寫成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載《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中國地理學史》,商務印書館)。
(4)成書於戰國時期。這一說以顧頡剛為代表,始見他所撰《論今文尚書製作時代書》(《古史辨》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其後又在《禹貢》全文注釋中,認為它是公元前第3世紀前期的作品,較秦始皇統一的時代約早60年,並提出以下論據:①春秋以前對於禹的神話只有治水而無分州,至戰國時,七國擴拓疆域,當時人就把此疆域作為天下,《孟子。梁惠王上》說:「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因而也就產生了九州說。②《禹貢》文中既有內方,又有外方。這是楚國自丹、淅二水間遷都郢(今湖北江陵北)後,就今河南葉縣南的方城山作為北面設防屏障。則稱方城以內的今湖北鍾祥縣的章山為內方山;方城以外的今河南登封縣的嵩山為外方山。這是楚國人因設防而定出的名詞,而在春秋以前是不可能出現的。③《禹貢》中有菏水,此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國爭霸,在宋、魯兩國間所開一條連泗、濟的人工運河,但《禹貢》今本已改「菏」為「河」,改字的人不知道「浮於淮、泗」是不能直接通河的,則可知《禹貢》的着作當後於夫差開河的時代很久,那時(含改字的人)人們早忘記了它是人工河而不是天然河了。④揚、越二字為雙聲同義,揚州即越州。公元前512年吳滅徐,吳北境才達到淮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越擁有淮水以南之地,此區域才可稱越州,亦即揚州。⑤直至戰國初年,蜀國才和秦國交通,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蜀,始置郡縣。《禹貢》中的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後所得的地理知識。⑥中國使用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而《禹貢》梁州貢物有鐵和鏤(剛金,即鋼),可證明反映戰國時的情況(《中國古代地理名着選讀》第一輯,科學出版社)。史念海也主戰國說。認為當成書於公元前370年(即梁惠王元年,即位於安邑)至公元前362年(即梁惠王九年,遷都大梁)之間。梁惠王上承晉國舊風,積極稱霸,《禹貢》就是魏國人士在這期間於安邑撰成的。是在魏國霸業基礎上設想出來的大一統事業的宏圖。遷都大梁後,或許有所增刪修訂,不過其着作年代至遲不得晚於公元前334年,即梁惠王后元年,因為這一年魏、齊兩個在徐州相王,已是兩國相互承認,地位對等。標誌着魏國霸業己衰,大一統事業無從談起,《禹貢》也就成為陳跡(《論禹貢的着作年代》,《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持
戰國說還有郭沫若、李長傅、童書業等等。
(5)成書於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即荀子以後,《史記》以前間(《中國農業史》初稿第七節《山海經、禹貢、周禮等有關農學的調查研究》)。
(6)成書最早不超過戰國,可能出自漢儒手筆,即在班固以前(陳恩鳳:《中國土壤地理》)。
(7)秦始皇統一後的作品(《中國古代名着選讀》所引語,未說明何刊物何人所主張)。
(8)非成於一時一人之手,初稿春秋時期,流傳至戰國之世。劉起釪認為顧頡剛戰國說論據較有說服力,但古代史籍總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往往是經過一個較長流傳時期,由前後不同的人遞增而成。所以先秦文獻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痕跡。《禹貢》主要方面反映戰國地理情況,但其中亦有不少內容不能晚於春秋之時。最後得出《禹貢》初稿反映的是春秋之世地理情況,流傳至戰國之世,又有了許多戰國時期才有的地理情況,它的全文經過了不斷修訂增補的過程。像最前三句和最後兩句,如宋儒所說,是最後才加上去的(《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禹貢作者》,山東教育出版社)。
在《禹貢》着作年代的討論中,持戰國說的學者最多,在當今學術界占優勢。甚至在授課或寫文章中帶有傾向性,但畢竟還是各派林立,各持其說,互不折服。當然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概排除其它說法,特別是在先秦古籍中往往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先後經過修訂增補而成的這一看法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因此戰國說雖論據較充足,但也非天衣無縫。可見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的探索。(王天良)
視頻
文化常識--《禹貢》大一統(1)
文化常識--《禹貢》大一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