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祁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祁縣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   

原文欣賞

張藝謀在這裡拍攝了傑出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事實上,喬家大院真正的主人並不是過着影片中那種封閉生活,你只要在這個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強烈地領略到一種心胸開闊、敢於馳騁華夏大地的豪邁氣概。萬里馳騁收斂成一個宅院,宅院的無數飛檐又指向着無邊無際的雲天。鐘鳴鼎食的巨室不是像榮國府那樣靠着先祖庇蔭而碌碌無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斷的創業實現着巨大的資金積累和財富滾動。因此,這個宅院沒有像其他遠年宅院那樣傳遞給我們種種避世感、腐朽感或詭秘感,而是處處呈現出一種心態從容的中國一代巨商的人生風采。

喬家大院吸引着很多現代遊客,人們來參觀建築,更是來領略這種逝去已久的人生風采。喬家的後人海內外多有散落,他們,是否對前輩的風采也有點陌生了呢?至少我感覺到,喬家大院周圍的喬氏後裔,與他們的前輩已經是山高水遠。大院打掃得很乾淨,每一進院落的冷僻處都標註着「衛生包干」的名單,一一看去,大多姓喬,後輩們是前輩宅院的忠實清掃者;至於宅院的大牆之外,無數稱之為「喬家」的小店鋪、小攤點鱗次櫛比,在巨商的腳下做着最小的買賣。

喬家,只是當年眾多的山西商家中的一家罷了。其他商家的後人又怎麼樣了呢?他們能約略猜度自己祖先的風采嗎?其實,這是一個超越家族範疇的共同歷史課題。這些年來,連我這個江南人也經常懸想:創建了「海內最富」奇蹟的人們,你們究竟是何等樣人,是怎麼走進歷史又從歷史中消失的呢?我只在《山西票號史料》中看到過一幅模糊不清的照片,日昌票號門外,為了拍照,端然站立着兩個白色衣衫的年長男人,意態平靜,似笑非笑,這就是你們嗎?[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