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禮記集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禮記集解

 

 

 

禮記集解》是清時期孫希旦撰寫的作品,原名《禮記註疏駁誤》,後經多次修改,更名為《禮記集解》,前後時間長達十三年,字數近百萬字。項幾山先生曰:「《禮記集解》始名《註疏駁誤》,凡八大冊。其初屬稿即就註疏書額,話釋幾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禮記註疏駁誤》改名為《禮記集解》。

孫希旦嘗研讀「三禮」,於三十六歲(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後,開始專治《小戴禮記》。

創作背景

孫希旦嘗研讀「三禮」,於三十六歲(乾隆三十六年·1771)後,開始專治《小戴禮記》,並撰寫《禮記註疏駁誤》,凡八大冊。《孫敬軒先生年譜》曰:先是 府君銳意三禮,見註疏之未當,輒附以己意。辛卯以後,始專治小戴,注說有未當,輒以己 意 為 之話釋,謂之《註疏駁誤》。至孫希旦四十九歲去世,已經三易其稿。孫希旦研究《小戴禮記》,只是取鄭注、孔疏不恰當的地方,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釋,一條一條辨說。之後用功時間長了,遂取全書加以話釋,推廣其書為《禮記集解》。漢儒所未及:而深明先王製作之意,以即乎人心之所安,則又漢儒所不逮也。」項幾山先生云:己亥在中山,始更今名,而自廣其說。

孫鏘鳴 《 序》:「是書首取鄭注孔義,荃其繁蕪,掇其樞要,下及宋、元以來諸儒之說,靡不博觀約取。苟有未當,裁以己意。其於名物制度之詳,必求確有根據,而大旨在以經注經,非苟為異同者也。由上可知 ,孫希旦研究《禮記》,開始只是糾正鄭注、孔疏不恰當的地方,為《禮記註疏駁誤》。後經多次修改,更名《禮記集解》,前後時間長達十三年,字數近百萬字。《行狀》:己亥居憂,主中山書院,乃益取宋元以來諸家之書,推廣其說為《集解》。

傳錄本太僕公征刻《孫編修遺書·序》:先生初治小戴書,但取註疏之於經未安者,正以己意,條為之辨,謂之《孔鄭駁議》。其後用功既久,遂盡解全經,易其名曰《禮記集解》。

《禮記集解》是一部百萬字的著作。孫希旦三易其稿,書稿上紅筆修改,剪紙粘貼增補,生前尚未刊刻。清道光年間,瑞安項霽、項傅霖兄弟與鄉人商議,圖謀刊刻,開始着手整理,項傅霖校勘了前十卷,項氏兩兄弟先後去世。咸豐三年(1853),孫鏘鳴回到家鄉,繼續此項整理工作,將書稿厘定為六十一卷,並作序在卷首,又附《尚書顧命解》一卷於書後。鄉人集資,合力運作,咸豐十年(1860),在瑞安孫氏盤穀草堂開始雕版,由東甌梅師古齋刻字,中途遇戰亂而雕版被毀一半,至同治七年(1868),該書刊刻功成。

作者簡介

孫希旦(1737年-1784年),自號敬軒。幼年時在瑞安陶峰山讀書,12歲入縣學,博覽經史百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參加浙江鄉試,考中舉人。又七年,參加會試,挑取中正榜,得官職內閣中書。回家候缺時,著《尚書顧命解》。36歲那年,先生赴京城任職,補內閣中書。他做學問,孜孜以求,特別精專於禮學研究,開始撰寫《禮記註疏駁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他再赴京城,試禮部,登進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講學的同時,他修改擴充《禮記註疏駁誤》為《禮記集解》,撰成書稿五十卷。 [1]

刊刻

由於孫希旦49歲即去世,「官不過翰林,其書未能盡具,而其學亦未有所施。」所以儘管同時人知其精於三禮學,但未見其書刊行,遂至被後人淡忘。幸有同鄉的孫氏兄弟,其書才得以刊刻、流傳。孫鏘鳴(1817年一1901年),經學大師孫詒讓(1848年一1908年)叔父,精校了《禮記集解》的稿本,寫有《序》交代緣起。與其兄孫衣言(孫詒讓父親),共同組織整理刊刻了《禮記集解》。

據孫鏘鳴《序》、項琪《跋》、孫延釗《年譜》及其它資料,《禮記集解》的整理與刊刻經過大致如下:道光十三 、十四年間(公元1833一1834年),孫衣言的兩位舅舅:項幾山(1798年 一1858年)、項稿湖(1792一1841年)屢次想要刻版印刷,但沒有成功。項幾山精校了前十卷,並且抄錄了副本。

咸豐 三 年 (1853年),孫鏘鳴自粵右歸鄉治團練。從孫希旦曾孫孫裕昆處得到稿本。「首十卷,幾山先生所精校,鏡藏其副。余則朱墨雜揉,塗乙紛糾。蓋稿雖屢易,而增改尚多。其間剪紙勃綴,歲久脫落,往往而是。乃索先生所治《三禮註疏》本及衛氏《集說》於裕昆所,皆逐字逐句,丹黃已偏,校勘駁正之說,札記於簡端者幾滿。」孫鏘鳴取《禮記集解》稿本和孫希旦研讀過的《三禮註疏》、《禮記集說》,用孫希旦眉批與《禮記集解》稿本核校,參考校訂。一年後,編校完成《禮記集解》61卷的清稿本。

咸豐十年 (1860年)六月,孫衣言、孫鏘鳴組織開雕,刻板剛剛過一半,適逢太平天國運動。金錢會起義軍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公元1861年9月24日)焚燒了孫衣言在浙江瑞安安義堡的房子,焚毀了十之五六的刻版。之後經過補刊,到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全書才刻成。當時距離孫希旦去世已經八十四年。可見 ,《禮記集解》61卷,首先項幾山精校前十卷,其次是孫鏘鳴於咸豐三年(1853)開始,全面校對,整理謄清,最後定稿。咸豐十年(1860)六月,孫氏兄弟開始雕版,直到同治七年(1868)三月,全書才刻成,前後經歷八年。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