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築的易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築的易經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   

原文欣賞

現代有學者根據金字塔所包含的各種建造數據與天體運行規則的對應性、預見性,斷言這是古人對後人的一種智能遺囑。

這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它們就像用巨石築建的《易經》,後人讀得懂就讀,讀不懂就獨處一隅,等待着更遙遠的後人。

當一切不可能已經變成事實矗立在眼前,那麼不妨說,金字塔對於我們長久津津樂道的文史常識有一種局部的顛覆能量。至少,它指點我們對文明奧義的解讀應該多幾種語法,而不能僅止於在一種語法下詞彙的增加。

本來也許能夠解讀一部分,可惜歐洲人做了兩件不可饒恕的壞事。

第一件是,公元前四十七年,愷撒攻占埃及時將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七十萬捲圖書付之一炬,包括那部有名的《埃及史》。

第二件事更壞,四百多年之後,公元三九○年,羅馬皇帝禁異教,驅散了唯一能讀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階層,結果所有的古籍、古碑很快就沒有人能解讀了。

如果說第一件事近似秦始皇焚書,那麼第二件事正恰與秦始皇相反,因為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文字,相當於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古代歷史不再因無人解讀而局部湮滅。

須知,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其文字的解讀能力。

在這裡我至少看到了埃及文明中斷、中華文明延續的一個技術性原因。初一看文字只是工具,但中國這麼大,組成這麼複雜,各個方言系統這麼強悍,地域觀念、族群觀念、門閥觀念這麼濃烈,連農具、器用、口音、飲食都統一不了,要統一文字又是何等艱難!在其它文明故地,近代考古學家遇到最大的麻煩就是古代文字的識別,常常是花費幾十年?猜出幾個,有的到今天還基本上無法讀通,但這種情況在中國沒有發生,就連甲骨文也很快被釋讀通了。

我想,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為此,站在尼羅河邊,對秦始皇都有點想念。

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卻讓中國歷史活了下來。我們現在讀幾千年的古書,就像讀幾個喜歡文言文的朋友剛剛寄來的信件,這是其它幾種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站在金字塔前,我對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

就像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巨人,默默無聲地表演了幾個精彩的大動作之後轟然倒地,摸他的口袋,連姓名、籍貫、遺囑都沒有留下,多麼叫人敬畏。

金字塔禁止人攀援,但底下的八九級,去爬也沒有人阻止。我爬上幾級,貼身抬頭,長久地仰望着它。它經過幾千年"做舊",已經失去任何細部的整齊,一切直角變成了圓鈍,一切直線變成了顫筆,因此很像一種天造地設的自然生成物,但在總體上,細部的嶙峋仍然綜合成直筆。

金字塔在不聲不響之中也就?開了兩筆,寫了中國的一個"人"字。兩筆陡峭得乾淨利落,頂部直指太陽,讓人睜不開眼,只有白雲在半坡上殷勤地襯托。

聽到許戈輝在攝像機前說"永久",仿佛提到,再過五千年,它們還會是這個樣子。這便啟發了我的一個想法——

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為什麼要如此永久,卻透露了永久是什麼。

永久是簡單,永久是糙礪,永久是毫不彎曲的憨直,永久是對荒漠和水草交接線的占據,永久是對千年風沙的接受和滑落。

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但對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讀的文明遺物顯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信道,邏輯是後人踩踏的階梯,而它乾脆來一個漠然無聲,也就築起了一道障壁。因此還可以補充一句永久是對意圖的掩埋,是把複雜的邏輯化作了樸拙。

一九九九年十月九日下午,埃及開羅,夜宿Les3Pyramides旅館[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