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軍志》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H3F&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湘軍志]

《湘軍志》是一部記載晚清湘軍的紀事本末體志書。王闓運撰。清光緒七年(1881)成都尊經書院初刻。有光緒十一年長沙斠微齋刊本; 光緒十二年虞山鮑氏以《湘軍水陸戰記》為題,在上海刊行的石印本等。1983年湖南嶽麓書社將該書與《湘軍志平議》、《續湘軍志》合集,列為 「湘軍史專刊」 的一種出版。[1]


  王闓運 (1833—1916),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近代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學家。清咸豐年間中舉人。早年先後受山東巡撫崇恩、戶部尚書肅順聘為家塾教師。一度為曾國藩幕僚,因論事多不合而離去。復應四川總督丁寶楨延請,主講成都尊經書院。歸鄉後為長沙恩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山長。清末授翰林院檢討。民國初年任清史館館長。在學術上崇尚今文經學,主張通經致用。詩文摹擬漢、魏、六朝,為擬古派所推重。所著除經、子箋注外,有 《湘綺樓詩集》《湘綺樓文集》、《湘綺樓日記》等,編有 《八代詩選》等,門人輯其著述為 《湘綺樓全書》

《湘軍志》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湘軍志》始撰自光緒三年五月,成書於光緒七年閏七月。共16篇 。約9餘萬字。采紀事本末體裁,分別以湖南防守篇、曾軍篇、湖北篇、江西篇、曾軍後篇、水師篇、浙江篇、江西後篇、臨淮篇、援江西篇、援廣西篇、援貴州篇、川陝篇、平捻篇、營制篇、籌餉篇等為目。詳細敘述了湘軍自咸豐三年(1853)由曾國藩在湖南編練成軍,先後在湘、鄂、贛、浙、皖、蘇等地對太平軍作戰,在川、陝鎮壓李永和、藍大順起義以及扶王陳得才所部太平軍,在貴州鎮壓苗民起義,在皖、鄂、豫、魯、蘇等地追剿捻軍,逐漸發展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地方封建軍閥武裝的歷史過程。對湘軍的營制、餉制,以及曾國藩治軍任將的特點等,也有專門記載。書中渲染 「湘軍則南至交趾,北及承德,東循潮、汀,及渡海開台灣,西極天山、玉門、大理、永昌,遂度烏孫。水屬長江五千里,擊��聞于海。自書契以來,湖南兵威之盛,未有過此者也」( 《湖南防守篇第一》),對曾國藩以及駱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統帥湘軍,鎮壓以太平天國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所謂「炳炳麟麟」的「業績」給予充分肯定。

  王闓運在編撰《湘軍志》時,強調「懷私,文必不能工」(盛康輯: 《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卷八十二),主張依據史實,秉筆直書,為有德之言,並在書中對湘軍在靖港、湖口、祁門的三次敗績作了如實的記述;對湘軍將領的驕縱,軍紀的敗壞,有所披露;對左宗棠、沈葆楨等人譏刺貶鄙湘軍的言論,也予以收錄。

  全書行文「雅健雄奇,使讀者感濃厚之興趣,留深刻之印象」(徐一士《一士類稿》)。在史料的選擇上,王闓運主張「私論官書,均當兼采」(《湘綺樓尺牘》),為研究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少數民族反清起義的歷史提供了極其豐富和有價值的史料。但由於成書較早,書中對於湘軍後期的歷史缺乏記載,在史實的敘述以及材料的處置方面也不無可議之處。

《湘軍志》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書成後,王闓運「甚為得意」(《湘綺樓日記》),在復陳深之信中稱: 「比作《湘軍志》,庶乎軼承祚、睨蔚宗矣」(《湘綺府君年譜》),自視該書超出陳壽的《三國志》和范曄的 《後漢書》。曾門四大弟子之一的黎庶昌推許該書「文質事核,不虛美,不曲諱,其是非頗存咸、同朝之真,深合子長(指司馬遷)敘事意理,近世良史也」 ( 《讀古文辭類纂》卷28)。近人徐一士也稱道,「闓運此作,雖可議處甚多,而精氣光怪,不可掩遏,實有不朽者存」( 《一士類稿》,《王闓運與〈湘軍志〉》)。

  由於書中 「對於名震一時功成受賞之 (湘軍) 將帥」,「或涉諷刺,或近揶揄」( 《一士類稿》),對於曾國荃譏評尤甚,《湘軍志》在成都刊行後,以曾國荃為首的湘軍將領即群起而攻之,王闓運曾被迫將原版銷毀。曾國荃斥該書為 「謗書」,並囑幕僚王定安別撰《湘軍記》20卷,隱為抗辯,於光緒十五年由江南書局刊行。郭嵩燾、郭昆燾兄弟在校閱《湘軍志》時,於書中加眉批達百數十條,評議其得失。1916年,郭昆燾之孫郭振墉將這些眉批加以輯錄,復取官書私著為之箋證,按原書篇序編次成《湘軍志平議》1冊,對原書觀點及敘事評略等均有辯駁,於其史實訛誤處亦有所補正。王闓運的同鄉朱德裳鑑於《湘軍志》未及記述湘軍後期的歷史,曾補敘左宗棠統率湘軍用兵陝甘、新疆,鎮壓回民起義,抗擊阿古柏入侵者的史實,編撰成《續湘軍志》4卷(稿本)。[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