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清朝歷史的紀傳體歷史著作。全書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 全書包括整個大清帝國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自1914年設立清史館起,編修工作歷時十四年,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初步成形,遂決定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為未定本。趙爾巽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本書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並非視為成書「,但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清史稿作 者趙爾巽(主編)創作年代1927年作品類別歷史著作卷 數五百三十六卷字 數約8000000字古籍歸類史部>正史(今版《續修提要》)

內容簡介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時期,經袁世凱批准,由趙爾巽為總擔綱編纂的一部大型清朝歷史史籍,因其未經總閱修訂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參與該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員,前後有300多人,編纂時間歷達15年,最後成書536卷,800餘萬字。《清史稿》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但其在政治觀點、體裁體例、史實內容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和舛錯。認真研究總結《清史稿》纂修始末及其經驗教訓,對剛啟動的新的大型清史纂修工程,不無裨益和借鑑。[2]


列傳一 后妃 · 列傳二 諸王一 · 列傳三 諸王二:廣略貝勒褚英、子安平貝勒杜度、敬謹莊親王尼堪、杜度子愨厚、貝勒杜爾祜、貝子穆爾祜、恪僖貝子特爾祜、懷愍貝子薩弼 · 列傳四 諸王三:阿拜、湯古代、子聶克塞、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子岳樂、博和託、博洛、博和託子彰泰、阿巴泰孫蘇布圖、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 · 列傳五 諸王四:多爾袞、多鐸(子多尼、信郡王董額、輔國恪僖公察尼、多尼子信郡王鄂紥)、費揚果 · 列傳六 諸王五:太宗諸子,豪格(子猛峨、猛峨子延信)、葉布舒、碩塞、允祿、高塞、常舒、韜塞、博穆博果爾世祖諸子,福全、榮親王、常寧、隆禧 · 列傳七 諸王六:聖祖諸子,允禔、允礽、允祉、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礻我、允祹、允祥、允昷、允潖、允禮、允禕、允禧、永瑢、允祜、允祁、允祕世宗諸子,弘暉、弘晝、福惠 · 列傳八 諸王七:高宗諸子,永璜、永璉、永璋、永琪、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璘仁宗諸子,穆郡王、綿愷、奕誴、綿忻、綿愉宣宗諸子,奕緯、奕綱、奕繼、奕、奕譞、奕詥、奕譓文宗子,憫郡王 · 列傳九:阿哈出(子釋加奴)、猛哥不花、釋加奴(子李滿住)、李滿住(孫完者禿)、猛哥不花子、撒滿哈失里、猛哥帖木兒、猛哥帖木兒(弟凡察、子董山)、董山(子脫羅)、脫羅(子脫原保)、凡察(子不花禿) · 列傳十:萬(子扈爾干)、孟格布祿、扈爾干(子岱善)、孟格布祿(子吳爾古代)、楊吉砮(兄清佳砮)、楊吉砮(子納林布祿)、金台石、清佳砮(子布寨)、布寨(子布揚古)、布占泰、拜音達里 · 列傳十一:張煌言、張名振、王翊、鄭成功(子鄭經、經子鄭克塽)、李定國 · 列傳十二:額亦都、費英東(子索海、孫倭黑)、何和禮(子多積禮、和碩圖、都類)、安費揚古、扈爾漢 · 列傳十三:揚古利、勞薩(子程尼)、圖魯什(子巴什泰)、覺羅拜山(子顧納岱、顧納岱子莫洛渾)西喇布(子馬喇希)、阿蘭珠(阿蘭珠弟布爾堪)、納爾察(子瑚沙)、達音布、朗格(子和託、從弟雍舜)、瑪爾當圖(子烏庫理)、喀喇(子紥福尼、紥福尼子舒里渾、洛多歡、崆古圖、舒里渾孫特爾勒)、巴篤理、穆克譚(子愛音塔穆)、達珠瑚(子翁阿岱) · 列傳十四:常書(弟揚書 、子察哈喇、孫葉璽、曾孫辰布祿、察哈喇子、富喇克塔、揚書子達爾漢、達爾漢子鄂羅塞臣)、康果禮(弟喀克都哩)、哈哈納(子費揚古、弟綽和諾、綽和諾從子富喀禪)、葉克書(葉克書子道喇)、博爾晉(子特錦、孫瑪沁、曾孫康喀喇)、雅希禪(子恭袞、訥爾特、拉篤渾)舒賽(子西蘭、西蘭子席特庫)、景固勒岱(從弟崇阿)、揚善(弟伊遜、納都祜、從弟武賴)、冷格里(子穆成格、弟納穆泰、從弟譚布)、薩穆什喀、雅賴(弟洪尼雅喀、子武拉禪、洪尼雅喀弟薩蘇喀)、阿山 · 列傳十五:額爾德尼、噶蓋(噶蓋子武善、布善、布善子夸扎、達海、尼堪)、庫爾纏(弟庫拜)、英俄爾岱、滿達爾漢(弟馬福塔)、明安達禮 · 列傳十六:明安(子昂洪)、多爾濟、恩格類、恩格類從子布當、布顏代、恩格德爾(子額爾克戴青)、古爾布什、鄂齊爾桑布爾喀圖、弼喇什、色爾格克、阿濟拜恩格圖、鄂本兌、和濟格爾、和濟格爾子拜音達里、阿賴、布延、阿爾沙瑚、阿爾沙瑚兄子果爾沁、額琳奇岱青、德參濟旺、多爾濟達爾罕、奇塔特徹爾貝、洛哩(弟沙哩岱)、奇塔特偉徵、奇塔特偉徵弟額爾格勒珠爾、喀蘭圖、紥克托會、袞楚克圖英、琿津、沙爾布。

成書過程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它按照歷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紀、志、表、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歷時十四年。 《清史稿》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後,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披露」,「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為成書也」。 儘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它根據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今天也可以見到,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較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此書的刊印,是由袁金鎧主持,金梁經辦,於一九二八年出書,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行,這批書我們稱為「關外一次本」。後來清史館的人發現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於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這批書通稱「關內本」。以後東北又印過一次,內容也有所改動,我們稱為「關外二次本」。這三種版本的異同,主要表現在:一、全篇的增刪。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以及金梁所寫的校刻記。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線對數表,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 二、同一篇中內容改動。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刪去志中易類書目六十四種,修改了勞乃宣、沈曾植的傳論,改訂了清史館職名。關外二次本壓縮了趙爾豐傳。 民國三年(1914年),經民國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 後有一百餘人,沒有固定編制,人員由館長聘用。如趙爾巽曾親自拜訪夏孫桐,請其出面任總纂。 清史館內設有「功課簿」,記載館員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時憲志》。繆荃孫撰《儒林傳》、《文苑傳》、《土司傳》。吳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紀》、《大臣年表》。吳士鑒撰《地理志》貴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藝文志》初稿。章鈺撰《忠義傳》、《藝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順治三朝列傳及《列女傳》。秦樹聲撰《地理志》直隸卷,王大鈞撰嘉慶朝列傳。夏孫桐撰嘉慶、道光朝列傳及《循吏傳》、《藝術傳》。田應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羅惇曧撰《交通志》,戴錫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軍機大臣年表》。王樹楠撰咸豐、同治朝大臣傳。葉爾愷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張采田撰《地理志》江蘇卷、《刑法志》、《樂志》、《后妃傳》。吳懷清撰《地理志》陝西一卷、《食貨志》征榷卷。張書雲撰《禮志》,補輯《輿服志》、《選舉志》。俞陛雲撰《兵志》與部分列傳。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傳,修正《文苑傳》。藍鈺撰《地理志》雲南一卷。朱師轍有言:「列傳撰人甚多,在館諸人,幾人人皆有。以餘論,雖以咸同列傳為主,而康乾以來各朝,皆曾補撰。蓋每朝皆出於眾手,惟每朝有主體撰人;又重修整時,歸何人為主,則其負責為多。」 撰稿期間,往往須請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覓書手繕寫,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館計算」。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版本信息

《清史稿》在刻印過程中,出現了版本問題。袁金鎧因忙於他事,轉託金梁協助校刻此書。金梁遂趁時局紛擾之際,利用職權,擅改原稿,並將印成的一千一百部書中的四百部運往東北發行,這就是所謂「關外本」(又稱關外一次本)。 當原編纂人員發現金梁私自篡改原稿,便決定將留在北京的原印本更正重印。如刪去《張勳傳》(附張彪傳),《康有為傳》及金梁所寫的「校刻記」;改訂了「清史館職名」;刪去了「易類」書目六十四種;抽換了《藝文志·序》;修改了個別傳記,這就成了所謂「關內本」。以後,金梁堅持以「關外本」為基礎,並根據當時學者對《清史稿》提出的批評和關內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再作刪改、增補,刪去了《張彪附傳》、《公主表·序》和數學工具書「八線對數表」,增加或壓縮了個別傳略,較前兩個版本均少了七卷,僅有五百二十九卷,這就是所謂「重印本」(又稱關外二次本)。 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亂,後來,市場上又有所謂「聯合書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鉛印本」兩種流傳。南京國民政府曾兩次組織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種種原因,毫無結果。《清史稿》的版本比較多,主要有關外本、關內本、金梁重印本、上海聯合書店影印本、日本印本等,其中以關外本與關內本最早流傳,影響頗大。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初稿》列舉了以下幾種: 關外本(或曰「關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後,共計536 卷,於1928年在北京印刷。當時資助清史館的黑龍江方面的金梁擔任「校對」,他利用負責刊印之便,私下給自己加了「總閱」的名義,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記》,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後將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運往東北。運到東北的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稱為「關外本」。後來這個版本經過修改重印,故又稱作「關外一次本」。 關內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關內的七百部,被清史館的一些人發現了金梁的篡改,又將它改回來,並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記」和《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就是所謂的「關內本」。實際上,關內本與關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關內本在局部上作了一點抽調。關內本與關外兩次本之版本異同,大致如下: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勳傳附張彪傳》中的《張彪傳》、《康有為傳附康廣仁傳》中的《康廣仁傳》以及金梁所撰《校刻記》。而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並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末附的《八線對數表》七卷,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按關內本此卷原是《勞乃宣傳》《沈曾植傳》,無《張勳傳》《康有為傳》。傳後有論,其文為「論曰:乃宣、曾植皆學有遠識,本其所學,使獲競其所施,其治績當更有遠到者。乃朝局遷移,掛冠神武,雖皆僑居海濱,而平居故國之思,無時敢或忘者。卒至憔悴憂傷,齎志以沒。悲夫!」清史館對張勳、康有為原定暫不立傳,是金梁將二傳底稿私自付刻。今關外一次本於《張勳傳》後附有《張彪傳》。 又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因增入的《序》過長,以致脫奪自《易》類《易經通注》、《日講易經解義》、《周易折中》、《周易述義》、《易圖解》、《周易補註》、《易翼》、《讀易大旨》、《周易裨疏》、《考異》、《周易內傳》、《發例》、《周易大象解》、《周易外傳》、《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尋門餘論》、《圖書辨惑》、《讀易筆記》、《周易說略》、《易酌》、《易聞》、《田間易學》、《大易則通》、《閏》、《易史》、《周易疏略》、《易學闡》、《讀易緒言》、《易經衷論》、《讀易日鈔》、《周易通論》、《周易觀彖大指》、《周易觀彖》、《周易淺述》、《周易定本》、《易經識解》、《易經筮貞》、《周易明善錄》、《易原就正》、《周易通》、《周易辨正》、《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周易筮述》、《周易應氏集解》、《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太極圖說遺議》、《河圖洛書原舛編》、《喬氏易俟》、《大易通解》、《周易本義蘊》、《周易傳注》、《周易筮考》、《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周易刳記》、《易經詳說》、《易經辨疑》、《周易傳義合訂》、《易宮》、《讀易管窺》、《讀易觀象惺惺錄》、《讀易觀象圖說》、《太極圖說》、《周易原始》、《天水答問》、《羲皇易象》、《羲皇易象新補》、《孔門易緒》、《易圖明辨》、《身易實義》、《先天易貫》、《易互》、《周易玩辭集解》、《易說》、《易說》、《周易函書約存》、《約注》、《別集》、《易箋》、《周易觀象補義略》、《索易肊說》、《周易孔義集說》、《陸堂易學》、《易經揆》、《易學啟蒙補》、《易經詮義》、《易經如話》、《周易本義爻征》、《周易圖說正編》、《易翼述信》、《周易原始》、《周易淺釋》、《易學大象要參》等八十八種之多。關內本有《趙爾豐傳》的傳文長達二千四百字,而關外二次本壓縮至九百二十字,不啻減去了一半以上。關內本《趙爾豐傳》作者以趙爾豐為清史館館長趙爾巽之親弟,作此長傳,不免有迎合討好館長之嫌,故以刪削為是。 金梁重印本(關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東北刊行,絕大部分依關外本,只是去掉了志卷29-34的《時憲志》六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了朱筠等三傳,總卷數為529卷。 上海聯合書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對關內、關外兩本的不同處加以選擇,多處採用了關內本。它同二十四史、《新元史》合為「二十六史」,故亦稱為「廿六史本」。 日本印本。據說有兩個本子,一為大本兩冊,一為小本二冊,從「關外一次本」翻印而來。 香港文學研究社印本。1960年出版,依關外一次本付梓。 中華書局本。中華書局組織史學工作者,依關外二次本為工作本,將《清史稿》作了標點、分段, 他們審查了關內本、關外一次本、關外二次本三種本子的篇目,內容上的不同,作了附註,錄出異文,以儘量反映各種本子的優點,對史文的脫、誤、衍、倒和異體、古體字作了校改;清朝的避諱字,儘量改回,對已發現的由於行、段錯排造成事理不合的地方,進行了查核校正,對於史實錯誤及同音異譯的人名、地點、官名、部落名稱等,一般不予改動,但大也作了一定的統一工作。於1977年出版,這是此書問世50 年來最好的版本。(《中國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編(上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本。1981年印行,兩大冊。系據關外二次本刻印而成,計529卷,有金梁的校刊記。 此外,張其昀、蕭一山、彭國棟等人在台灣將《清史稿》略加修改和補充,將其列傳分類予以調整而成,名曰《清史》,於六十年代出版,計550卷。 [1] 作品思想編輯 《清史稿》編寫的體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創新。如本紀部分不僅逐年記載了皇帝的軍國大事,而且在前代遜君還健在、無諡可稱時,創了「宣統紀」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記錄天文、地理、禮樂、選舉、藝文、食貨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動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軍機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傳中創立了疇人、藩部、屬國三傳,反映了清代社會的新發展。另外,對於反清鬥爭的重要人物如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傳。這些都是值得稱讚的。 但是,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因此書中貫穿着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對此,連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都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清朝諱等內容。 同時,由於《清史稿》是眾人編纂而成,編寫時彼此缺少照應,更因時局動盪,倉促成書,未經主編總閱審定便「隨修隨刻,不復有整理之暇」,過於粗陋。因此,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史實之中也有不少錯誤。其實,這與趙爾巽的主導思想有關。因為他把此書看做是「急就之章」,「並非視為成書」,只是想以此作為「大輅椎輪之先導」,對於書中所有疏略紕繆處,「敬乞海內諸君子切實糾正,以匡不逮,用為後來修正之根據。」顯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類似現代的一部徵求意見稿。這樣,易培基所指責的「體例不合,人名先後不一致,一人兩傳,目錄與書不合,紀表傳志互不相合,有日無月,人名錯誤,泥古不化,簡陋,忽略」等謬誤也就成了先天性的問題。至於遺漏、顛倒、文理不通等現象更屬意料中事。 作品評價編輯 《清史稿》匯集了比較豐富的清史資料。由於清朝滅亡時,清廷檔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較完整,這就為編寫《清史稿》提供了充實的原始資料。當時的主要史料有: 《清實錄》,從太祖到宣統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 《清國史》,紀、傳、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國史館已編成七百五十四卷; 清詔書,又稱《聖訓》,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 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傳記、名人年譜等二千多卷; 清紀事史書《東華錄》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對某一具體事件的紀略,私人記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數不勝數。 總之,《清史稿》取材「以實錄為主,兼采國史舊志及本傳,而參以各種記載,與夫征訪所得,務求傳信。」《清史稿》集中並系統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為後人研究清代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是應該肯定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