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洴澼百金方》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fip4&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洴澼百金方]


《洴澼百金方》是一部彙輯評論歷代戰略防禦的古代兵書。又名《備豫錄》。「洴澼」二字取自 《莊子·逍遙遊》,本義為漂洗,後引申為軍事防禦之策。該書題「惠麓酒民」編,也有題袁宮桂編輯。約成書於清乾隆元年(1736),道光時重刻,有的則更名 《備豫錄》。現存版本較多,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榕城嘉魚堂刊本、道光二十年(1840)聚珍版、陳介平校刊本、咸豐五年(1855)恬愛吾廬珍刊本、《三書寶鑑》本及清抄本等。1937年7月,中國文化學會將此書收入 《國民軍事叢書》,易名為 《自衛新知》印行,以後又多有印本、摘要本流傳。[1]


  袁宮桂,一作吳宮桂,一般認為「惠麓酒民」即其自號,生平不詳。該書共14卷,卷1 《預備》、卷2《積貯》、卷3 《清野》、卷4 《險要》、卷5 《選練》、卷6 《制器》、卷7 《設防》、卷8 《拒御》、卷9 《方略》、卷10 《禁約》、卷11 《號令》、卷12 《營陣》、卷13《水戰》、卷14 《制勝》,計約14萬字。該書 「實本於《金湯十二籌》」,(陳介平序),也吸收了其他城守書的內容。《金湯十二籌》,一名 《金湯借箸十二籌》,又簡稱《金湯借箸》。明末周鑒、李盤等人輯著校訂。周鑒,字台公,京口 (今江蘇鎮江)人,曾參史可法幕,在安徽等地鎮壓農民軍。他認為,農民軍之所以連破州縣,主要原因是地方疏於備御,遂與其友李盤、王孟申等商討城守方略,編纂成《金湯借箸》一書,有崇禎間刻本,清木活字本、刊本和抄本。李盤,原名長科,字小有。崇禎十一年 (1638),他攜 《金湯借箸》草稿赴京,行抵廣平(府治今河北邯鄲東北),遇清軍圍城,李盤據此書 「畫死守計,凡四十餘日,虜不能破。暨解嚴,歸功是書,謀梓行之,題為 《金湯十二籌》。」 (史可法《金湯借箸序》)《金湯借箸》為13卷,因有反清內容,在清代列為禁書。「惠麓酒民」編 《洴澼百金方》實以《金湯借箸》為藍本,僅將《預備》1卷分作《預備》和《積貯》2卷,個別文字稍有變動。

《洴澼百金方》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該書1卷為1部,各部分若干細目,細目下有總論,然後引古事以證之。事例多取自 《左傳》、《周禮》及二十一史中有關備御之策,某些部分內容還有編撰者所加的評論,體現了編撰者戰略防禦思想、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其戰略防禦思想的核心是防患於未然。因此,即使是太平年間,也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使「有備無患」。關於備戰的內容和措施,該書高度重視民眾的力量,主張建立鄉兵,依靠鄉勇民壯,實行兵民聯防;練兵要以練習實戰技術為要,以練心、練膽、練藝為主,並以「訓兵六章」作為練兵的準則。該書也重視糧食儲備和兵器製造,對各種兵器構造使用,火藥配製方法詳加記載,主張火器應少而精,但又反對全恃火器而不講究戰略技術;在作戰原則上,主張「以戰為守」的積極防禦,並應正確地利用地形,既不能輕棄天險,又不能恃險而懈,「扼險者勝,恃險者亡。」

  《洴澼百金方》在清代有一定的影響,流傳較廣。有的學者認為: 「清代雖亦有兵書著述,但除袁宮桂的《洴澼百金方》外,可觀者不多。」(談今 《中國歷代兵書述略》,《文獻》第7輯)因此,該書在古代軍事學術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