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晉武帝時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書」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准(不,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書紀年於宋朝散佚。20世紀前後,經朱右曾與王國維等人考察先宋文獻,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內容。
內容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同,而且價值觀與意識型態大為迥異[1]。竹書紀年描述了從五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兵變和軍事衝突,譬如,《史記》記載堯舜禹之間透過禪讓來傳位,而《竹書紀年》卻認為舜和禹都是透過政變奪取王位。《史記》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迎接他復辟,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國中,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杜預說「此為大與《尚書》敘說大甲事乖異,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將此古書亦當時雜記,未足以取審也。」但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有人因此對《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存疑。
《竹書紀年》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佚。西晉咸寧五年(279年),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戰國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里的大批竹簡出土。朝廷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因為魏國文字和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分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多記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由於《史記》採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夏啟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干王位」、「晉文侯殺周攜王」,與史書有極大差異。竹書紀年認為商朝的中宗是祖乙,而《史記》則認為商朝的中宗是太戊,在這個問題上,商代甲骨文資料則證明了《竹書紀年》的正確性[2]。又如《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可能是指前899年4月21日,鄭(今陝西鳳翔或華縣)地區清晨時發生的日全蝕,可據此推定周懿王元年的真實年份(也有學者對這個說法存疑)。王國維在《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中指出今本紀年中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日食出自《詩經·小雅》「十月」和《新唐書·歷志》「大衍曆議日食」,本是周代的無年代日食紀錄和唐代以前的計算結果。
視頻
竹書紀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五大堪稱奇蹟的考古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搜狐,2019-01-10
- ↑ 史記記錄的是真實的歷史麼?也許《竹書紀年》才是,看見歷史,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