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文帝除誹謗之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文帝本紀》) 上曰①: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②,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③,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

原文

   (節自 《文帝本紀》)

上曰①: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②,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③,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④。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⑤。」

譯文

漢文帝說: 「古代之君治理天下,朝廷設置有進善言的旌幡,議論是非、指責過失的木牌,其作用是以此讓進諫者暢所欲言,討論治國平天下的事。現在的法律有一條規定: 議論是非、指責過失被當作荒誕不經的言論,並要給予治罪。這就使得群臣不敢把自己的心裡話通通道出來,因而使皇上無從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樣將如何招來遠方的賢良人才呢? 因此,這一條必須除去。百姓有時互相邀約集結詛咒皇上,而後來又互相欺瞞、推諉不承認,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 倘若他還有別的言論,官吏又認為他在誹謗。這是百姓中的愚蠢之人,因為無知而被判死刑,我認為這很不可取。從今以後,有犯此法的人,不要聽信,不予治罪。」

鑑賞

漢文帝 (前202—前157) 劉恆,漢高祖劉邦之子。呂后死後,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他以代王入為皇帝,公元前179—前156年在位。他執行「與民休息」 的政策,減輕地稅、賦役和刑獄,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和發展。他是一位較有民主意識的君主。本文記述的廢除「誹謗之禁」,開放言論,就是一項明智之舉。

文章開篇,即引漢文帝之話來說明廢除「誹謗之禁」 的理由: (一) 上古帝堯之時就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以讓群臣暢所欲言,討論治國之道; (二) 現今「誹謗之禁」是讓人不敢盡情盡言,是堵塞言路; (三) 「誹謗之禁」 的結果是皇上不知自己的過失,不能招引遠方的賢才。既然這條法律於國無利,當然必須廢除!

此外,漢文帝還針對一些官吏不能正確對待百姓私下的議論,認為這是「大逆」而「抵死」 的作法進行批評,指出百姓愚昧無知而被判死刑,實屬冤枉,故表明 「朕甚不取」 的鮮明態度,並宣布今後凡有這種情況,「勿聽治」!即不要聽信,不予治罪! 充分表明漢文帝的愛民之心和廣開言路、求治迫切之情!

本文雖短,但說理透徹,詳論廢除「誹謗之禁」 的理由,略述寬免百姓私議之罪,層次清楚,一目了然。[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