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甫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甫吟

【作者】佚名 【朝代】漢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賞析

此詩為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一作《泰山樑甫吟》。「甫」亦作「父」,可能為諸葛亮作。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這首古辭從寫墳開始,保留了葬歌痕跡,但從內容看,與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詠史詩,所詠為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故朱乾《樂府正義》解釋說:「(此詩)哀時也,無罪而殺士,君子傷之,如聞《黃鳥》之哀吟。後以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時」之作,成為「葬歌」是後來的事。[1]

梁甫吟鑑賞

   詩的前四句,先從位於齊城(今山東淄博)東南盪陰里(一名陰陽里)之三壯士冢寫起。「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步出」與「遙望」相呼應,人未到而兩眼視野先到,表明了對三墳之專注。「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這是已經來到冢前,看清了三墳相連,形狀相似。這三墳相似,也象徵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於君,皆使氣好勝,皆被讒不悟。接下去六句轉而寫墳中三人的遭遇。

「問是誰家墓」,明知故問,是為了突出所詠對象。答曰:「田疆古冶子」,這是以兩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孫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緊承上句,盛讚三人勇力絕倫。排南山,推倒南山(齊城南之牛山)。絕地紀,語出《莊子·說劍篇》:「此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這裡指折斷地脈。這樣的勇士,結局卻又如何呢?「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一朝,既言時間之速,也表明此陰謀之輕易得行。「讒言」二字,傾向性極明,既是對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對主謀者的有力譴責。二句寫得斬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個力能推倒南山、折斷地紀的勇士來,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實現殺掉三士的目的。詩句所構成的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驚心動魄。詩至此,似可結又實未結,因為還留下一個疑問,這就是「誰能為此謀」?答曰「國相齊晏子」。結尾再一次用問答句式,波瀾突起,把做國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點出來。二句看似客觀敘述,不着議論,不含感情,實則皮裡陽秋,有深意在。一問,意在提醒讀者注意設此不尋常之謀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為謀之人。

「國相」,字面上是點明其身份,實際上是譴責這個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肩負溝通上下、協調文武之責的「國相」,人當以至此。這樣的行為與「國相」的地位、氣度、職責該是多麼的不相稱。「齊晏子」,是直點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遠展出示眾,使人們知道,這個善機變、巧謀劃的「名相」,竟干出了這樣的事。關於此詩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說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應該有晏嬰這樣的能臣。

從詩的主題和語言看,這首古辭當是出於文人之手。在漢樂府詩作中,此詩顯得樸拙了一些,但結構還是比較嚴謹的,詩從望盪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層層推進,語語相銜。詩中兩用問答句式,都處在詩的關鍵處,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氣免於平實。語言雖質樸而少文彩,但句句簡潔,文雅而不艱澀,明白而不淺俗,可見是經過一番錘鍊之功的。[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