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是紀傳體的唐朝史。後晉劉昫等著。本書初稱 《唐書》,後為區別歐陽修、宋祁等所修的 《唐書》,而加「舊」字。主要版本有南宋紹興間越州刻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 《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間聞人詮刻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 《二十四史》本;道光間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同治時浙江書局刊行本;[1]


  劉昫(888—947),字躍遠,綠州歸義 (今河北雄縣西北)人,少有文學之名。後唐時,官至端明殿學士,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末帝清泰初,兼判三司,加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入後晉,出使契丹,回封譙國公,旋遷太子太傅,後拜為司空、平章事,監修國史。天福六年(941),趙瑩、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等奉詔修撰 《唐書》,其中趙瑩以宰臣監修,而且出力頗多。開運二年(945),書成,趙瑩已罷相,不得署名。劉昫以宰相監修國史,得以領銜上奏,故題劉昫撰,實無撰遷之事。契丹兵至,以眼疾致仕,病死後漢贈為太保。

  本書200卷,主要記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四年(907)共290年的唐朝歷史,分為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三大部分。

《舊唐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紀:記述唐朝20帝及篡唐為周的武則天。志:共有禮儀、音樂、歷、天文、五行、地理、職官、輿服、經籍、食貨、刑法11目。《禮儀志》占7卷,篇幅最大,刪節《開元禮》而成,內分為吉、凶、賓、軍、嘉五禮。《音樂志》4卷,分敘郊廟、軍樂、宴樂、郊祭、宗廟等樂章,文字多本於《通典》。《歷志》載唐初傅仁均的《戊寅歷》、高宰時李淳風的《麟德歷》、玄宗時僧一行的《大衍曆》《天文志》 的要旨是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其中記載了一行與梁令瓚發明的用於測定恆星位置及研究月球運動的「黃道激儀」,以及一行與南宮說等人測量子午線的活動。《五行志》羅列了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地理志》記載了全國軍事基地及其軍隊分布人數; 以天寶十一年 (752年) 疆域為準,分15道敘述了州縣設置及居民情況。《職官志》記載了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為核心的唐代官制,以及永泰2年(766)頒布實行的官品。《輿服志》記載帝王、后妃、百官的車輿及服飾。《經籍志》以開元藏書為依據,按經、史、子、集四部修撰了目錄。《食貨志》記錄了唐代田制、賦稅、錢幣、鹽法、漕運、倉廩、榷酤、雜稅等經濟制度。《刑法志》記載了唐律的制定、修改,以及有關人員的議論。列傳:列傳第1至第2首載后妃,第3至第6載隋末諸割據政權的領袖,第7至第179記將相大臣及宗室諸王。第180至第182記方鎮首領。類傳分后妃、宗室、外戚、宦官、良吏、酷吏、忠義、孝友、儒學、文苑、方伎、隱逸、列女13目。《宦官傳》記執掌兵政的宦官及其致禍唐突的始末情況,《文苑傳》記載了著名詞壇的詩人和文人,《方伎傳》和《隱逸傳》着重記載科學、醫學、宗教界人士,如孫思邈、張果、玄奘、一行、司馬承禎等。少數民族及鄰國傳有9卷,分目為突厥、回紇、吐蕃、南蠻、西南蠻、西戎、東夷、北狄。其中記載唐與諸國交往以及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日本遣唐使來華的活動。最後2卷,記載叛唐的人物,其有安祿山、史思明、朱洮、黃巢、秦宗權等,這些傳對當時幾次社會大動盪有着確切的記錄。

  本書撰於社會比較混亂的五代,苦於史料不足,故大量採用了唐初至代宗諸朝國史及武宗以前的實錄。趙翼說:「五代修唐書,雖史籍已散失,然代宗以前,尚有紀、傳,而庾傳美得自蜀中者亦尚有九朝實錄;今細閱舊書文義知此數朝紀、傳,多鈔實錄、國史原文也。」(《廿二史札記》)這種大量引抄的方法,帶來了一些弊病:一是事無巨細輕重,一律抄進算數,從而引起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錯誤,同時也造成布局的詳略失當;二是回護現象過份嚴重,因實錄、國史本多溢美之辭;三是文體較為雜蕪,而且文筆也欠優美,缺乏好的史著那種精練、畫龍點睛之筆。除此之外,由於前期史料較多,後期史料較少的緣故,造成寫前期史剪裁得當,寫後期史敷衍成文的狀況。錢大昕說:「按舊史本紀,前後繁簡不均,睿宗以前,文簡而有法,明皇、肅、代以後,其文漸繁,懿、僖、昭、哀四朝,冗雜滋甚。」(《廿二史考異》)在一些後期人的傳中,僅存錄傳主的仕履,事跡很少。歷經籍2志敘事只至高宗時,又本書整理加工也不夠講究,出現了不少重複的現象,如楊晟、王求禮、蕭穎士等1人2傳;楊復光的《收復京師露布》既載於《僖宗紀》,又收於《黃巢傳》。儘管本書有上述不足之處,但也有其長處。趙翼說: 「此書如龐勛之亂、黃巢之亂、李茂貞、王行瑜之劫遷,朱溫之篡弒,即於本紀詳之,不待翻閱各傳,已一覽了如。」(《廿二史札記》)顧炎武說: 「雖頗涉繁蕪,然事跡明白,首尾詳瞻,亦自可觀。」(《日知錄》)更主要的是它保存了大量較原始的資料,便利了後人對唐史的查考與研究。司馬光在撰寫《資治通鑑·唐紀》時,專取本書為資料即為明證。

《舊唐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自 《新唐書》頒發之後,本書長期受到了冷落,明嘉靖十七年(1538),餘姚聞人銓等據南宋刻本加以重刻,但流傳範圍很小。直至清乾隆時,武英殿刻二十四史將它收入,才重新廣為面世。對本書進行校勘輯逸的有清代學者羅士琳、劉文琪撰 《舊唐書校勘記》、張森楷的 《舊唐書校勘記》、龔道耕的 《舊唐書校補》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