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五代史》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五代史》是紀傳體五代史。宋薛居正著,初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總稱《五代史》,為區別歐陽修所撰的 《新五代史》,而加 「舊」字。主要版本有清乾隆間輯《永樂大典》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文津閣 《四庫全書》繕寫本;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期湖北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的點校本。[1]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後唐清泰時進士。歷任後晉開封府判官,後周弘義館學士,刑部侍郎。入宋,遷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開寶五年(972),兼判門卜侍郎事,監修國史。翌年四月,詔薛居正監修梁、唐、晉、漢、周五代史,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時、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七年(974),書成進上。遷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平興國初,加左僕射、昭義館大學士。後進位司空。服丹砂中毒而亡。他為相多年,以守道得保始終,為政寬簡,善馭士大夫,為君主所器重。好讀書,落筆如水銀瀉地,早年以《遣愁文》聞名,其子薛惟吉綴其文得30卷,賜名 《文惠集》。

  本書150卷,主要記述從梁太祖開平元年(907)至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共54年的梁、唐、晉、漢、周五代歷史,內有 《梁書》24卷,《唐書》50卷,《晉書》24卷,《漢書》11卷,《周書》22卷,(各書內包括本紀、列傳) 類傳7卷,志12卷,總共7大部分。

《舊五代史》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梁書》:主要記述以開平元年(907)至龍德三年(923) 17年的後梁歷史。本紀10卷,記述後梁2帝;列傳14卷,記唐末及梁廷人物;類傳僅后妃和宗室二目。其餘4書體例大略相同。《唐書》:主要記述從同光元年 (923) 至清泰三年 (936) 14年的後唐歷史。本紀24卷,記述後唐5帝;列傳26卷,記諸雄及唐廷人物。《晉書》:主要記述從天福元年至開運三年(936—946) 11年的後晉歷史。本紀11卷,記後晉二帝; 列傳13卷,記重要人物。《漢書》:主要記述從天福十二年 (947)至乾祐三年 (950) 4年的後漢歷史。本紀6卷,記後漢二帝,列傳5卷,記重要人物。《周書》:主要記述從廣順元年 (951) 至顯德七年 (960) 10年的後周歷史。本紀11卷,記後周三帝;列傳11卷,記重要人物。類傳:共有3目。《世襲列傳》2卷,記向中原王朝稱臣的各地獨立政權,如李茂貞、李仁福、馬殷、錢鏐等; 《僭偽列傳》記與中原分庭抗禮的割據者,如楊行密、李升、王審知、劉守光、劉崇、王建、孟知詳等; 《外國列傳》,記契丹、吐蕃、回鶻、高麗、新羅等12國事。志:共有10目,《天文志》記日月星辰變化。《歷志》記後晉司馬績造《調元歷》、後周顯德間王朴造《欽天曆》事。《五行志》記自然災害。《禮志》《樂志》記祭祀、禮儀及廟堂樂。《食貨志》記修訂律令格式。《選舉志》記科舉及官吏銓選。《職官》記五代官制。《郡縣誌》分10道,記各地行政統轄,以上諸制均承襲前代史書體例,無新創。

  本書修撰的方法,是在歷朝實錄基礎上修改而成,時范質已據360卷的五代實錄節編而成 《建隆五代通錄》,本書作者即以此為主要資料來源。趙翼《廿二史札記·薛史會錄各朝實錄》條說: 「今案其記載,不惟可見其採取實錄之道,而各朝實錄之書法,亦並可概見焉。」由於本書許多記傳照抄實錄,很少刊削,從而未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公正客觀地重新估評人物,如對張全義這個梁 、唐二朝元老,只是一味地稱頌,而未揭露他大量沒有人格的卑劣之事; 但亦由此保存了相當可觀的原始材料。又本書修撰的年代離五代很近,一些作者還親歷其間,故所言之事較多可信。《四庫總目提要》說: 「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記、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鑑於這一點,後人撰史多喜采本書,如司馬光撰 《資治通鑑》,胡三省撰《通鑑注》,都從中援引,就諸志而言,其加工程度明顯超過紀、傳,如 《職官志序》說: 「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之命官,以踵百五之垂危,或厘升降,則謹而志之。」此外,它在正史中還首創了《選舉志》。但與前史諸志相比,則材料蕪雜記事粗疏、文筆呆板之短亦難以掩蓋。

《舊五代史》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原與 《新五代史》 並行,至金泰和七年(1207) 「詔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金史·章宗紀》)此後,本書流傳漸稀,入清以致版本難覓。乾隆時編 《四庫全書》,館臣邵晉涵等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再補以 《冊府元龜》及宋人著作中的引文,重輯編目成書,刻成版本。其中本紀唯《梁太祖紀》不全;列傳有不少散失;諸志,五行、選舉、職官3志尚較完整,其它多有殘缺。

  後人對本書的研究,有宋王禹偁《五代史闕文》,系采本書因避嫌而棄略的史料匯編而成,共17事,陶岳《五代史補》,采五代十國遺事瑣聞,以補《五代史》的缺略。呂祖謙《五代史詳節》,對本書詳略失當的地方進行增刪加工。明茅坤《五代史鈔》,將本書散佚的部分輯為一體。清邵晉涵《舊五代史考異》採用其它史籍對原文進行考訂較正。近人陳垣以《冊府元龜》等書對輯本加以重新探討,撰成《舊五史輯書引書卷數多誤例》及《舊五代史輯本發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