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方言》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方言》是以探求本字和語源為目的的一部漢語方言詞彙著作。章炳麟等1907年至1908年分期連載於《國粹學報》。1909年合刊於日本東京,另附《嶺外三州語》。1915年北京琉璃廠龍文閣刊行商城周覺校正本。1919年浙江圖書館刊行《章氏叢書》,收入為第4種。另有右文社鉛字本。[1]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學乘,字枚叔,曾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著名學者,被譽為國學大師。對哲學、經學、史學、文字和語言文字之學的研究,很有造詣。所著匯編為《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今有《章太炎全集》。

  本書收錄漢語方言詞語800多條。全書11卷,約4萬字。基本上按釋詞、釋言、釋親屬、釋形體、釋宮、釋器、釋天、釋地、釋植物、釋動物10類分卷,最後第11卷為音表。「音表」是作者其時關於古韻23部和古聲母21紐的概述。所附《嶺外三州語》為章氏弟子黃侃所作,計60餘條,是考釋惠州、嘉應州、潮州客話詞語的記錄。

《新方言》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採擷《爾雅》、《方言》、《說文》、《釋名》、《廣雅》、《廣韻》等傳統語言學著作和其他文獻資料的語詞及其成說,與當今話語方言相互印證,縱橫類比,以期達到 「以古語證今語,以今語通古語」的目的。如:「《說文》: 者,別事詞也。《漢書 ·藝文志》曰: 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訓為此。今人謂此為者,如者回、者里、者個是也。禪人語錄多作遮。」(浙江圖書館《章氏叢書》本。以下引文均同此,不另注。)

  運用聲韻演變的規律和作者所增創的通轉(對轉、旁轉等)條例,論證同根詞或同源詞在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方域之間的貫通關係是本書的精粹所在。例如:「《爾雅》:余,我也。明時北方人自稱洒家。灑即余也。余從舍聲,古音皆如舒。舍轉為書野切,故余亦轉為書野切。」「《說文》: 穴,土室也,胡決切。今北方音無多如胡,南方音胡多如無。惠潮嘉應之客籍謂小洞為穴,音如弗。」作者《自序》亦云: 「考方言者,在求其難通之語,筆札常文所不能悉,因以察其聲條貫,上稽《爾雅》《方言》《說文》諸書,敫然如析符之複合,斯為貴爾。」

  本書卷11所列的「音表」,是作者關於古音聲韻的分類,即古韻二十三部韻目表和古音二十一聲紐表。聲紐又分五類 (喉、牙、舌、齒、唇),屬同一類的為旁紐雙聲關係,可以通轉。此外,喉音和牙音也可通轉。韻目表的編排,則有對轉、旁轉之分。可以對轉的,如侯部和東部、魚部和陽部、至部和真部等可以對轉,列為同一直行;可以旁轉的,如之部和幽部、冬部和侵部、真部和諄部等,則列為橫行相鄰。因此,本表為漢語的聲韻演變,提供了一個可能通轉的框架。作者也正是據此探索古語今言在聲韻上的聯繫。但由於「音表」所反映的是作者研究上古音的結果,許多詞例往往直接把它們與現在口語聯繫起來,並沒有能揭示出它們的演變過程,這是本書在聲韻研究上的缺失。由於泛而無證的聲韻通轉之法的應用,加之受 「今之殊言,不違姬漢」的觀念所囿,本書考釋詞語流變的結果,亦難免存在不少不切合漢語實際的地方。

  但,本書有獨到的見解。經過方言詞語的本字及其語源的考釋,使古籍中一部分難解的詞語變得可以理解,使一部分方言詞語有源可考。其所應用的歷史主義觀點和比較方法,對漢語史和語音學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