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是紀傳體的五代史,原稱 《五代史記》,又稱 《五代新史》,世稱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著。主要版本有南宋慶元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萬曆間南、北監刻的 《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的 《十七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國治時崇文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點校本。[1]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 (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史學家,天聖中進士,任西京推官,轉太常丞,知諫院。因擁贊范仲淹推行新政,事敗後出知滁州,徒揚,潁二州,留守南京。至和初,入為翰林學士,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旋遷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晚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他早年有志於史學,因對薛居正《五代史》不滿,而予以改作,約於景祐三年 (1036) 開始編著,於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慶曆中,出任《新唐書》刊修官。他博學多產,經學著作有《詩本義》《易童子問》《春秋論》等,金石方面編有 《集古錄》,收集歷代石刻跋尾400餘篇; 文學作品極有造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編有 《歐陽文忠公文集》。

  本書74卷,主要記述從梁太祖開平元年(907)至周恭帝顯德七年(960) 54年間的梁、唐、晉、漢、周五代歷史。分為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10卷,十國世家年譜1卷,四夷附錄3卷六大部分。

《新五代史》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紀:記述五代13帝。卷1至卷3記後梁2帝;卷4至卷7記後唐4帝;卷8至卷9記後晉2帝;卷10記後漢2帝;卷11至卷12記後周3帝。本書的帝紀部分與 《舊五代史》 不同,它沒有把各朝諸帝分列於各《書》之中,而是將各紀串成一氣,組成本紀。在唐紀中,它取消了李克用的本紀,而只記正式稱帝者。列傳:亦將原來分繫於各《書》中的傳全歸併於一體,從而形成了全部是類傳的效果。其名目有家人、梁臣、唐臣、晉臣、漢臣、周臣、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宦者、雜傳14種。《家人傳》即舊史后妃、宗室2傳的合傳。《死節傳》記捨生取義的烈士。《死事傳》記以死效君者,《一行傳》 記孝悌者和隱士。《唐六臣傳》記唐末6個有高節的大臣。《義兒傳》記李克用的8個義子。《伶官傳》記與政事相關的伶人。《宦者傳》僅記2個宦官。《雜傳》記諸雄與社會名流。考: 即前史中的志,僅司天、職方2目,前者談天文,後者論地理。世家: 仿《史記》例,記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十國政權。十國世家年譜:即表,按五代紀年,簡列十國政權首領登位、改元、亡卒等主要事跡。四夷附錄:記契丹、奚、吐谷渾、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及鄰國事。

  《新五代史》是自唐初設館修史之後,直到清末所修的正史中唯一私撰的著作。它是歐陽修多年心血的結晶。在歷代學者的眼光中,它的地位在舊史之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歐陽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歿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刊行,國史稱其可以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本書的修撰宗旨,在於訂正薛史謬誤,或刪繁就簡,或詳其所略,以整齊五代史的體系,所用的資料主要是依據薛史,兼采《五代通鑑》、《五代會要》、《唐余錄》、《九國志》、《北夢瑣言》、《五代史補》及筆記小說等。它將舊史本紀61卷約束為12卷,但增加了各族及割據政權向中原五朝進貢等資料; 周世宗8百餘字的毀佛詔文刪略為十幾字;在薛史中過於簡單的趙在禮、孔謙、史建瑭、王晏球、安重誨、蘇逢吉等傳,在本書中都得到了補充; 少數民族及鄰國傳在舊史中僅作一般敘述,本書特闢為《四夷附錄》,添進了不少新的內容,契丹傳據胡嶠《陷虜記》材料尤為可貴。舊史記十國僅2卷,而本書擴展為11卷,以 《世家》 與 《年譜》相配,使人一目了然,趙翼說: 「歐史雖多據薛史舊本,然採證極博,不專恃薛本也。……歐史博採群言,旁參互證,則真偽見而是非得其真,故所書事實,所記月日,多有與舊史不合者,卷帙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稱良史也。」(《廿二史札記》)從形式上看,司馬遷所開創的紀、傳、表、志,本書均具備。如他以五代制度無所取,將志改為考,雖唯列《司天考》《職方考》2目,但王鳴盛認為:「此考雖簡略,然提綱挈領,洗眉刷目。「(《十七史商榷》)本書注重「春秋筆法」,褒貶不直言其事,而是通過一二個特殊的字來表達其意思,如同級政權作戰謂「攻」,大國打小國謂 「伐」,天子上陣謂 「征」,無罪見殺謂「殺」,有罪被殺謂「伏誅」等等。此外,作者還開列了許多新傳,以表示他的史學觀點。

  本書初版後,作者外甥徐無黨即為之作注,旨在解釋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未作史實考訂與字音訓詁,故無多大可取之處。宋吳縝撰《五代史纂誤》,專門駁正本書中的舛誤,該書已佚,今本是據《永樂大典》的輯本,所錄計114事。清楊陸榮撰《五代史志疑》以歐史本書名篇互相校勘,析疑摘謬。吳蘭庭撰《五代史記纂誤補》,他在校訂武英殿本《五代史》時,對吳縝書的輯本進行校勘,同時補入他所見資料。周壽昌撰《五代史記纂誤補續》,再補訂18條史實。彭元瑞、劉鳳誥撰《新五代史補註》,仿《三國志》裴注,兼采《舊五代史》、《五代會要》、《冊府元龜》、《北夢瑣言》、《五代史補》及宋人文集270多種,分注於本書各條之下,形成了一部五代史史料的匯編。[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