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藏昨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收藏昨天》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於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長河》。

原文

   經常有年輕朋友來信詢問一些有關人生的大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你其實已經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導師,那就是你自己。

這並非搪塞之言。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向着整體價值。一個人突然地沮喪絕望、自暴自棄、挺而走險,常常是因為產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個時候偶然翻檢出一張自己童年時代的照片或幾頁做中學生時寫下的日記,細細凝視,慢慢誦讀,很可能會心情緩釋、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靜的理性狀態。其間的力量,來自生命本身,遠遠大於旁人的勸解。

拿起自己十歲時候的照片,不是感嘆韶華易逝,青春不再,而長久地逼視那雙清澈無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經有過那麼強的光亮,那麼大的空間,那麼多的可能,而這一切並未全然消逝;它告訴你,你曾經那麼純淨,那麼輕鬆,今天讓你苦惱不堪的一切本不屬於你。這時,你發現,早年自己的眼神發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財寶,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回原處。除了照片,應該還有其它更多的信號,把我們的生命連貫起來。

為此,真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其實,中國古代顯赫之家一代代修續家譜也是為了前後之間互相灌溉、互相滋潤,你看在家譜中呈現出來的那個清晰有序的時間過程是那麼有力,使前代為後代而自律,使後代為前代而自強,真可謂生生不息。個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前後互濟的時間過程,如能留諸記憶,定會產生一種迴蕩激揚的動力循環,讓人長久受益。一個人就像一個家族一樣,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譽、有責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變脈絡認真留存。

我們也許已經開始後悔,未能把過去那些珍貴的生活片段保存下來,殊不知,多少年後,我們又會後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絕大多數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統形態。豈能等待自己傑出之後再記載?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年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蹟,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裡,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想到起點和終點,我們的日子空靈了又實在了,放鬆了又緊迫了,看穿了又認真了。外力終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師只能是生命本身。那麼,就讓我們安下心來,由自己引導自己,不再在根本問題上左顧右盼。

左顧右盼,大漠荒荒,其實自己的腳印能踩出來的只是一條線。不管這條線多麼自由彎曲,也就是這麼一條。要實實在在地完成這一條線,就必須把一個個腳印連在一起,如果完全捨棄以往的痕跡,那麼,誰會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時曾一次次感嘆:只有連貫,而且是某種曲線連貫,才會留下一點美,反之,零碎的腳印,只能是對自己和沙漠的雙重糟踐。

我最合適什麼?最做不得什麼?容易上當的彎路總是出現在何處?最能誘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麼樣的?具備什麼樣的契機我才能發揮最大的魁力?在何種氣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頓?……這一切,都是生命歷程中特別重要的問題,卻只能在自己以往的體驗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經過去又沒有過去,經過一夜風乾,它已成為一個深奧的課堂。這個課堂里沒有其他學生,只有你,而你也沒有其它更重要的課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書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裡,收藏在小河邊,在風夕雨夜點起一盞燈,盤點查看一番,第二天風和日麗,那就拿出來晾晾曬曬。

讀《人生紀年》

賞析

看完了余秋雨的《收藏昨天》,我突然明白了很多。

路是人走出來的,沒有打不倒的敵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仔細回憶這些年的經歷,我身有感觸。人的每一步都不可能是順順利利的,所以,當我取得每一個進步,回想以前的點點滴滴,自己都覺得有點成就感。正如《拾饅頭的父親》一文中的一段話「男子漢,只有努力,別人有的,咱們也會有的。」但我絲毫不敢放鬆,我必須繼續努力,讓自己越來越好。

看書多了,我的想法變了許多。我以前常看一些立志的書,覺得自己這一輩子,非要成名成功,否則活着分文不值,把自己逼的沒有退路。我為了寫作,今年才開始看散文、小說。我的想法變了許多,並非所有付出的人,都能享受成功。李白、杜甫出生在書香門第;有些成功人士遇到了伯樂......大多數人在平淡中度過,何必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煩惱呢?有道是「平平凡凡才使真呀!」

我有時候,也會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磨擦,很生氣,甚至會有不理智的想法,不幹了,再換一份工作。但一靜下心來,去想以前的一切,覺得這點磨擦根本不算什麼。曾經在那麼艱難中上學,父母為我自己付出一切;曾經為沒有工作而發愁;曾經拚命找工作......這麼一想,眉毛舒展了,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我有時候,會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的一些往事,回想起來是那麼美妙,但又有一點淒涼與惆悵。自己好象還活在那種光惦記着玩耍,不管時光流失的歲月里,自己還是沒長大的男孩。在我看到當年「孩子王」孩子的瞬間,我才覺得自己確實大了。

看完了這本《收藏昨天》,我想我絕不能再虛度光陰,我要努力奮鬥,不讓明天留下任何缺憾。[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