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王安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作品名稱:《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安石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是北宋文學家、詩人王安石的作品之一。

正文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一

牛若不穿鼻,豈肯推人磨。

馬若不絡頭,隨直而起臥。

乾地終不涴,平地終不墮。

擾擾受輪迴,祗緣疑這個。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二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三

凡夫當夢時,眼見種種色。

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獲。

不知今是夢,道我能畜積。

貪求復守護,嘗怕水火賊。

既覺方自悟,本空無所得。

死生如覺夢,此理甚明白。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四

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

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

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眾生造眾惡,亦有一機抽。

渠不知此機,故自認愆尤。

此但可哀憐,勸令真正修。

豈可自迷悶,與渠作冤讎。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五

若言夢是空,覺後應無記。

若言夢非空,應有真實事。

燔燒陽自招,沈溺陰自致。

令汝嘗驚魘,豈知安穩睡。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六

人人有這個,這個沒量大。

坐也坐不定,走也跳不過。

鋸也解不解,鎚也打不破。

作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

若問無眼人,這個是甚麽。

便遭伊纏繞,鬼窟里忍餓。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七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燒手,要須方便智。

若未解傳薪,何須學鑽燧。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八

李生場蕩蕩,所見實奇哉。

問渠前世事,答我燒炭來。

炭成能然火,火過卻成灰。

灰成即是土,隨意立根栽。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九

眾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脫。

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

眾生不了此,便聽佛與奪。

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

莫嫌張三惡,莫愛李四好。

既往侂即晚,未來思又早。

見之亦何有,欻然如電掃。

惡既是磨滅,好亦難長保。

若令好與惡,可積如財寶。

自始而至今,有幾許煩惱。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一

失志難作福,得勢易造罪。

苦即念快樂,樂即生貪愛。

無苦亦無樂,無明亦無昧。

不屬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二

打賊賊恐怖,看客客喜歡。

亦有客是賊,切莫受伊謾。

樂哉貧兒家,無事役心肝。

既無賊可打,豈有客須看。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三

有一種貧兒,不能自營生。

若不作客走,即須隨賊行。

復有一種貧,常時腹彭亨。

若有亦不畜,若無亦不營。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四

汝無名高者,以見利貪叨。

汝無行實者,以取著名高。

行實尚非實,利名豈堅牢。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五

勇有孟施捨,能無懼而已。

若人學佛法,勇亦當如此。

休來講下坐,莫入禪門裡。

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歡喜。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六

利瞠汝刀山,濁愛汝灰河。

汝痴分別心,即汝琰魔羅。

圓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

遍了一切法,不如且頭陀。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七

我讀萬卷書,識盡天下理。

智者渠自知,愚者誰信爾。

奇哉閒道人,跳出三句里。

獨悟自根本,不從他處起。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八

幸身無事時,種種妄思量。

張三喘口窄,李四帽檐長。

失腳落地獄,將身投鑊湯。

誰知受熱惱,卻不解思涼。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十九

昨日見張三,嫌他不守己。

歸來自悔責,分別亦非理。

今日見張三,分別心復起。

若除此惡習,佛法無多子。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二十

傀儡祗一機,種種沒根栽。

被我入棚中,昨日親看來。

方知棚外人,擾擾一場獃。

終日受伊謾,更被索錢財。[1]

作者生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2]

主要作品

著作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