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報殽之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秦本紀》) 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鄭人有賣鄭於秦曰: 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奚①,對曰: 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

原文

   (節自 《秦本紀》)

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鄭人有賣鄭於秦曰: 「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奚①,對曰: 「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 「子不知也,吾已決矣。」 遂發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曰,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 「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 二老曰: 「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二老退謂其子曰: 「汝軍即敗,必於殽厄矣②!」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 「秦師無禮,不敗何待?」 兵至滑③,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 「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 秦三將軍相謂曰: 「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 滅滑。滑,晉之邊邑也。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 「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④,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 「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 「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⑤。秦不利,引兵歸。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視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⑥,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⑦,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 「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⑧。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涕曰: 「嗟乎! 秦繆公之與人周也⑨。卒得孟明視之慶。」

譯文

三十二年的冬天,晉文公死去。有一個出賣鄭國給秦國的鄭國人對秦國說: 「我是管鄭國城門的,你們用兵來襲擊,便可奪得鄭國。」 秦繆公將此事拿去詢問蹇叔和百里奚,二人回答說: 「經過幾國的地方和幾千里路程,帶兵去襲取別國,很少有得到便宜的。而且,鄭國人自己能出賣鄭國,那麼,你怎知我國的人不也把我國的情形去告訴鄭國呢? 這件事是萬不可做的。」 繆公道: 「你們不知道呵,我已經決定了!」 於是,就調兵遣將,叫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做了將軍。兵馬開拔那天,百里奚和蹇叔二人嚎啕大哭。繆公聽了,憤怒地說道: 「我發兵,你們卻哭阻我軍,這是為什麼呢?」二位老人說: 「我們不敢攔阻你發兵。兵去了,我們的兒子也一同去的。我們年紀老了,倘若他們回來得遲,恐怕我們不能和他們相見,所以痛哭。」 退下後,二位老人對自己的兒子說道: 「你們的兵如果打敗,必定在殽那個地方。」

三十三年的春天,秦兵向東進發,經過晉國之地,走過周朝國都的北門。周朝有個王孫滿,見了說: 「秦國的軍隊無禮,必敗無疑。」 兵到滑的地方,鄭國有個做生意的人名叫弦高,牽了十二頭牛要到周朝去賣,看見秦兵來了,害怕自己被捉去弄死,就把牛統統獻給秦兵,說道: 「聽說你們秦國將要來伐鄭,鄭國的君主很認真的修築城防,守在那裡,預備和你們開戰,叫我把這十二頭牛先犒賞你們的兵士。」 秦國的三個將軍面面相覷,說道: 「我們要去伐鄭,鄭國已經知道了,就是去,也無利。」於是,就把滑滅掉。滑是晉國的邊城,而且這時候晉文公剛死尚未安葬。晉太子襄公憤怒道: 「秦國欺我孤兒,乘我有喪,來打我的屬國滑。」 於是,他把白孝服染成黑色,發兵至殽,攔擊秦兵。打了一仗,竟大破秦兵。秦兵沒一人能逃脫,三位將軍也被俘獲。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國的女兒,便替三個囚將請求道: 「秦繆公恨這三個人到了極點,我想還是放這三個人回去,讓秦國君王自己烹殺他們解恨吧。」 晉國君應允了她,便歸還秦國三將。三位將軍回到秦國,秦繆公穿起素服在城外迎接,對着三人哭道: 「我因不聽百里奚、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人受辱,你們有什麼罪呢? 你們應該一心一意的雪恥,不要荒怠!」 仍恢復三人從前的官職,而且待他們更加優厚。

三十四年,秦繆公又差孟明視等帶兵伐晉,在彭衙的地方交戰。秦兵不利,引兵歸去。三十六年,秦繆公又格外優待孟明視等,再次差他們帶兵伐晉,等他們渡過了黃河,便把渡船通通燒掉,表明誓死不歸的決心。戰爭開始,大敗晉軍,奪得晉國的王官和鄗兩處地方,以此報了殽敗之仇。此時,晉人都牢守着城,不敢出來。秦繆公就從茅津渡口渡河,掩埋殽地之屍,替戰死者發喪,連哭了三天,並對軍士發誓道: 「唉! 將士們,聽我說,不要喧譁,我賭咒發誓告訴你們,若是從前我聽了百里奚、蹇叔的話,那就不會有過錯。因此,我反覆思量,不用百里奚、蹇叔的計謀,以致弄到這般地步。所以,我做了這篇誓文,讓後人記着我的過失。」 那些正人君子們聽了繆公這樣的罰咒,都流着淚道: 「唉! 秦繆公待人這樣周到,所以最終得到孟明視為他報復了殽之辱的成功。」

鑑賞

本文明寫秦繆公報殽敗之恥,取得勝利,暗寫秦繆公侵掠他國的野心和 「厚將」、「知錯」 為己用的虛偽面目,同時亦表現了百里奚、蹇叔為國公忠諫阻的老臣形象。文章分三段:

(一)起兵伐鄭。因有鄭人賣鄭於秦,秦繆公以為是伐鄭的大好時機。但受到老臣蹇叔、百里奚的諫阻,認為經數國千里去「襲人」,少有得利的。同時,秦國也可能有人將伐鄭的消息告訴鄭國。但秦繆公一意孤行,雖蹇叔、百里奚進行哭諫,亦不聽。這裡,既寫出秦繆公的霸道,又顯現了蹇叔、百里奚的忠耿,以及他們對秦軍必敗於殽的預見。

(二) 殽之敗。先引周王孫滿的話,指出 「秦師無禮,不敗何待?」 二寫弦高獻牛,假託鄭君之意,告知鄭已有準備。三寫秦軍滅滑,激起晉怒。四寫晉襄公於殽大破秦軍,虜秦三將。五寫晉文公夫人 (秦女) 請放秦三囚將。六寫秦繆公郊迎和厚待三敗將,以此收買軍心。真是一波三折,環環相扣,令人目不暇接。

(三)報殽之役。三十四年,彭衙之戰,秦不利。三十六年,秦繆公更加厚待秦將孟明視等,伐晉之時,「渡河焚船」,斷秦軍退路,得以報殽之辱。此時,秦繆公渡河,假惺惺地為戰死的將士發喪,並發誓言「過」。這裡,將秦繆公的虛偽面目揭示得淋漓盡致。因為既知有 「過」,何必一二再地伐晉?

全文敘事清晰,情節曲折。通過秦繆公的言行,將其狠毒、陰險、虛偽之性格展現無遺。[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