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悠然見南山》盧世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悠然見南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悠然見南山》中國當代作家盧世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悠然見南山

真正的散文,潛藏在孤獨的苦行者心中。如莊子之無羈,像老子之皈道,似周子之沉靜……那更是一種藝術哲學靈光,只要沐浴它,便可照亮生命的各個角落。無論天高地邈,抑或月沉空谷;不管狂風暴雨,還是落花斷虹……都將引發種種深徹感悟,形成心靈與宇宙的立體映照。因而那些看似恬靜散淡的文字,實則是在展示人的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毋庸置疑,這樣的作品,都已遠遠超出文學的審美範疇。因為它暗示人性規律,演示社會規律,揭示歷史規律,指明自然規律,所以它不但屬於精妙絕倫的方法論,並且屬於條分縷析的認識論。它深入發掘民族靈魂,更為民族靈魂重鑄指向。儘管它不能大眾化,卻能有力吸引大眾勇往直前奔向新目標。之于敏感的讀書人,則往往是得了什麼樣的心緣,就能開啟什麼樣的大門;具備多高修為,便能操持多大事業。或者說,品讀這類通郵置驛的文字,徹悟電流穿魂透魄,生命智慧圓融萬物,瞬間就感到了萬物同宗的親切,更明白了自己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平日裡該做一些什麼樣的事……

心具這番境界,寫作只是把非說不可的話說出來而已,並不關乎什麼技巧或章法之類的程式。如實記錄心靈感受,若風行水上,似雲浮蒼穹,留些深痕淺印,全都隨緣而然。 這,或許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寫作。

因為它並無成見之言,更像是在傳達大自然的聲音

或許,只有找到了文學之根的人,才能進行這類寫作。

我們知道,敏感的精神創造力實際上就是自由創造力,它與道德實踐創造力、科技實踐創造力共同構成人類自由精神的三維度。而自由層次,正是人類一切精神生活的總目標。 由這樣三個維度緊貼人性之根展開審美與提升,則是寫手所必須努力修煉的功課。文學之根,說穿了就是人性之根——事關宇宙的起源和人的起源——寫手對天地本質和人性本質的體認與理解的程度,直接顯示作品層次的高低與貴賤。如果說經天緯地而照臨四方才算文明之境,那這個境界正是人類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與統一。亦即精神自由之境。因為根的問題形而上,所以更是寫手應當苦修的理論功夫。

從根部生髮,從人性本質需要着手向外延伸話題,筆觸只會由道義、善美、幸福、愛恨、機智等範疇提煉精神品質,在提煉過程中鋪排發現而釋放情感,可高揚精神大旗,禮讚人性優點,亦可肯定普世價值,痛挖劣性根源。當然,儘管寫手在有意或無意地潛藏自己的思想傾向,卻藏得越深,反而越能撥動讀者最隱秘的情感之弦。顯然,也正是一切文藝作品的本質。如此動態發展,作品的人類感情就有形或無形地具備了包容性,作品本身也就具有了持久性甚至恆久性。

依此可見,那些至聖性的文字,並非只有美的動能。品過這類文字以後,我們不妨回頭反觀當下散文狀況——有個基本認識,更能集中精力走自己的路——那些興致文字,自己寫,自己印。然後不是「線銷」,就要「片售」,完全是做些散布垃圾的小勾當。因為他們無論怎麼寫,既無語法,更缺倫理,純屬天天尋道不見道的人群,所以他們終其一生,能做個文學愛好者,便已皆大歡喜,當然不可能有任何「文學作品」留下;還有那些性情文字,仿佛行雲流水,但美妙的是文詞,闕如的是思想,充其量屬於文學藝術方面的「投機取巧者所為」罷了。寫下的文字也不可能被時間接受;至於風雅文字,面貌自具,靜心清玩,尚能嚼出些許各自所需的營養,則可勉強列入精神食糧範疇;倒是那些道義文字,表世象人心,剖社會癥結,突兀群倫,天下景從,方為文學作品;而玄機文字,語境獨具,開悟啟智,為作文之人作文,洞明言行與方向,則屬文之上品……

這就是說,散文好讀不好寫,也並非故弄玄虛。豈止如此,入聖之作,哪怕讀讀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縱觀人類文明史,天地蒼茫,歷史古奧,生命玄妙,世態炎涼……大概沒有什麼東西未曾被我們的先人所思想過和寫作過。而我們還要高舉發展散文寫作的大旗,就仍然得從天地或生命中觀察與尋找新意義,讓文字形成新的精神氣韻,給讀者以源源不斷的新能量,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日子。竊以為,自然泥土深處,人類歷史深處,世間人心深處,人的生命深處,始終隱藏着做人的基本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生命的來去規律……思考發掘並記錄整理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或許便是散文的使命所在,或許也是散文作家的意義所在。

而天地蒼茫和人生悲壯,季節更替與萬物枯榮,人性優劣同社會分合……全都需要異常個性的文字進行表達。如此文字,除卻與生俱來的那部分,後天努力也可獲得相應補充。 儘管觸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而激活感覺的東西無處不在——就像陽光與空氣始終瀰漫在我們周圍,浸染並滋養我們的生命,令我們顫慄愉悅,更令我們幡然覺悟——但這些絢爛體驗,距離變成自己的文字,還有不短的路程要走。

倒是古人與自然,最容易讓我們明白自己的力量是何等些微。也只有從造化,發心緣,沿着先人的足跡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才有可能於不知不覺中走進新世界。於今,我們的社會正在大變革,我們的文化正在大融和,當然就更需要正量的文字壯骨遠行。如此背景下,我始終對人生與社會深懷感恩而仔細領會,對規律性的東西深懷敬畏而尊從踐行,生怕自己的情感之弦稍有微差而彈出絲毫雜音……好在長期不忘初心,無序時間與無垠空間也總在時不時地交織到感動我的這一維,令我手忙腳亂地打開電腦,把它轉化成文字。 我,只有放棄俗流的種種,生命才快意奔放,靈魂才出竅一般進入無我的幸福之維。這,完全是一種生存形式。

把這些陸陸續續所捕捉到的感悟光斑或屑末當作藝術篇章,逐一記錄下來,然後不斷推敲,反覆拿捏,並決定編輯成冊出版,也是「悠然見南山」的過程吧?這本集子能夠帶給讀者諸如此類的思考,我的寫作初願便已達到;而若還能讓人從中思想民族與社會性的東西,我將感到更加欣慰

面對形形色色甚囂塵上的泛濫「派」系,如何從眼花繚亂的文化衝突中尋找中國散文寫作的歸屬,盧世龍給出了清晰答案。那就是從人性的根部着手,從中國文化的內核生髮,讓詩畫筆調展現哲學靈光,令人在美妙閱讀中情不自禁地產生豐富聯想。 ——文載道

盧世龍的散文文筆自然,不事雕琢,娓娓道來;構思獨特,別出心裁,往往夾敘夾議;富有內蘊,給人以哲理的啟發。同時,熱愛生命、眷顧生命,是人類共有的情感,「只有及時而認真地進行把握,才能適時走進真正價值與意義的領地」,這就是他關於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很值得我們回味和思索。 ——餘三定

以前只覺得盧世龍筆下的每個文字都無比鮮活,那文字裡面所隱藏的山水草木、人物動物當然就靈光多姿。後來交談多了,才明白他始終在運用「陰陽五行」原理認識並構畫天地事物——由中國文化的內核衍生畫面,一切只會自然而然。就這樣,盧世龍讓每個文字都具備了生命,他的作品也就充滿活力,並具有強大生命力。 ——張志誠[1]

作者簡介

盧世龍,湖南岳陽人,生於1957年元月,初中文化。。

參考資料